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全新的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总体看法和观点,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科学概括,是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本文立足于当今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从哲学视野出发,全面剖析了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底蕴,力求对科学发展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手法进行一次深入的梳理,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全面生产理论三个不同角度全方位来探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从而获得对科学发展观更深层次的把握和理解,以求有效地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为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发展观念提供理论依据;而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更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生产理论则进一步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阐明。在明晰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的前提下,本文开始从深层次挖掘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及其思维特征,即从哲学的高度对科学发展观进行界定和科学解读。首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主线,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贯穿发展观的各方面内容,并将融贯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在这一部分中,从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谈起,展现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尊严、价值和意义,确认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既是人的发展内源性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并且进一步从哲学角度展示出以人为本思想体现出的人本思维及其价值。其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其实质是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对横向与纵向的重大战略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正确的处理;统筹兼顾则是具体贯彻实施这一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三个层面的内容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一部分写作中,本文没有仅仅局限于对科学发展观“三性”——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简单论述,而是在此主体框架内,加强从哲学层次上的思考,从哲学视野出发,从系统思维、和谐思维以及生态思维等多方面来探讨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运用整体性、全面性、结构性、层次性的思维方式来研究发展问题,以此力争在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科学精神的统一中,揭示出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赋予其科学的内涵和时代的特征。哲学为“实践”而存在,本文在前两章围绕描述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本质及其思维特征的基础上,重点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也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发展形态上的根本要求。同时,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科学精神、原则和方法,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核——“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它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方针,而“全面、协调、可持续”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的基础作用。本章具体从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体制保障等方面入手,揭示科学发展观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