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和分析近视患者角膜塑形术(orthokeratology,OK镜)后角膜表面形态以及角膜像差(cornealaberrations)的变化,并评估角膜塑形偏心量(theamountofdecentration)对角膜像差的影响。
对象和方法:
选取温州医学院的22例(22眼)中低度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例,女性17例),平均等效球镜度数(-2.23±0.74)D(等效球镜度范围-1.00~-4.00)D,平均年龄为(24.45±2.24)岁(年龄范围21~28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无眼部疾病和角膜接触镜配戴禁忌,未配戴过任何角膜接触镜。采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治双眼近视,分别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前、戴镜后1周、1月时进行随访,用开视野红外验光仪(Grandseiko5500)测量中心近视度数;用MedmontE300角膜地形图仪测量角膜地形,再通过角膜地形图求得角膜塑形的偏心量(包括幅度和方向)、角膜曲率(K值),并用数据分析软件(MatLab)将角膜地形图数据转化成角膜像差数据进行分析,记录高阶像差与各分阶像差的RMS值。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只取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第1周与第1月的偏心量做配对t检验分析。根据最初的散光度数,对第1月时的偏心量分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随访时间的角膜平均曲率值、中心近视度数、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三阶像差、四阶像差、一级三叶草像差、一级四叶草像差、一级彗差、一级球差、二级彗差、二级球差、二级散光等的均方根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戴镜1月后的偏心量与中心近视度数变化量做Pearson相关性分析。戴镜1月后角膜一级彗差变化量、二级彗差变化量分别与第1月时的偏心量做幅度和角度上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戴镜1月后的偏心量分别与角膜总高阶像差变化量、三阶像差变化量、四阶像差变化量、一级球差变化量等做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所有近视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近视度数即开始有效减低,平均角膜中心曲率也同时开始降低(F=8.978,P=0.000),两者1周之后变化都趋于稳定。
2.戴镜后角膜表面的高阶像差、三阶像差、四阶像差、一级彗差、一级球差、二级彗差、二级散光的均方根值都相对戴前明显增加了(F=34.193,P=0.000;F=21.716,P=0.000;F=69.551,P=0.000;F=23.886,P=0.000;F=71.261,P=0.000;F=12.161,P=0.000;F=6.919,P=0.002),各个像差都在1周之后变化趋于稳定。三叶草像差、四叶草像差、二级球差的均方根值相对戴前没有明显变化(F=0.902,P=0.411;F=2.244,P=0.114,F=0.919,P=0.404)。
3.戴镜后第1周时的平均角膜塑形偏心量是(0.49±0.24)mm,1周之后没有更多的显著变化(t=-1.517,P=0.144);角膜塑形的偏心量方向主要分布在颞侧,其次分布在下方。
4.戴镜1月后的中心近视度数变化量与偏心量无明显相关性(r=-0.263,P=0.238)。
5.角膜像差的高阶像差变化量与戴镜1月后的偏心量无明显的相关性(r=0.211,P=0.345);角膜像差的一级彗差变化量与戴镜1月后的偏心量在幅度和方向上都有明显相关性(r=0.458,P=0.032;r=0.710,P=0.000);角膜像差的三阶像差变化量与戴镜1月后的偏心量有明显的相关性(r=0.492,P=0.020):角膜像差的四阶像差变化量、一级球差变化量、二级散光变化量与戴镜1月后的偏心量无明显的相关性(r=0.249,P=0.246;r=0.199,P=0.376;r=0.308,P=0.164);角膜像差的二级彗差变化量与戴镜1月后的偏心量在幅度和方向上都无明显的相关性(r=0.275,P=0.215;r=0.092,P=0.685)。
6.初始有较大散光者并未显示有更大的偏心量(t=0.108,P=0.915)。
结论:
1.角膜塑形术能有效降低近视度数、使角膜曲率变平坦,这些变化主要集中在戴镜1周时间内;
2.角膜高阶像差、三阶像差与四阶像差均增大,其中三阶像差中的一级彗差增加与角膜塑形的偏心量有关;
3.角膜塑形的偏心量与中心近视度数的变化无关。
4.角膜塑形的偏心量不取决于初始的散光度数,与角膜曲率的不对称性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