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线结构是古典长篇戏曲中的典型结构模式,覆盖深广,影响巨大。不同于一般宽泛使用的“双线结构”,古典长篇戏曲中的双线结构有它明显的发展、成熟、变化轨迹,并形成了固有的含义,同时也给剧本带来一系列固有的特征。具体来说,从“四大南戏”开始到《琵琶记》,双线结构经历了一个初具雏形到丰满定型的过程:两条平行情节线的存在、平行线间的关系处理都是双线结构的题中之义,而从舞台呈现的角度考察,也是理解双线结构的一个重要思路。从模式化的角度考察,一生一旦统领全剧的生旦双线结构是双线结构中最重要的内容和发展方向,从明代“三大传奇”到清代“南洪北孔”的剧本结构中,既有《琵琶记》这类典型的生旦双线,也有大量包含生旦双线结构模型的复杂结构。与之相关的是,双线结构给古典长篇戏曲剧本带来了一些特征:生旦的圣贤化、情节的开放性、误会和巧合的大量使用、“戏胆”的设置、婚恋题材的选择等。双线结构尤其是生旦双线结构在古典长篇戏曲中的模式化有着以下一些原因:从长篇戏曲本身来说,脚色制的存在与发展对人物情节线的设置有直接影响。“戏随人走”的传统特色取消了布景的限制,为双线间的频繁转换提供了条件。审美趣味的文人化与偏好苦境也是双线结构型剧本大量存在的原因。从南戏的源头看,双线结构的线型特征或许受到了“说话”伎艺的影响。而起于民间的血统直接导致了古典长篇戏曲对婚恋题材的爱好。从戏曲发展中的文人性看,文人基本从明中期就掌握了戏曲的创作权,文人关注戏剧品味的精致、偏好文戏与旦戏,从而导致其创作直接向生旦双线的爱情故事倾斜。而他们一贯以主人公为单线索进行的小说叙事,在戏曲体制与即时性的改造下也直接和生旦双线结构相契合,这使他们往往喜欢改造爱情故事而不是其他题材,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生旦双线的繁荣。作为戏曲爱好者的文人,或有心借戏曲以淑世,或利用戏曲传达“至情”观,明代初期及中后期的思潮都促进了生旦双线结构模式的确立。双线结构伴随古代长篇戏曲而始终,所起的作用巨大,成就非凡。它能在容纳长篇古典戏曲情节容量的同时以清晰的线索避免观众接受上的混乱,在情节容量与戏曲接受间寻得一个协调;它能利用双线间的关系处理突出需要突出的场景、情感,从而突出主题,而双线的交叉对照又始终照顾了剧本的整一;双线结构又特别适合塑造典型的脸谱化人物,易于设置并不断强化悬念,能给舞台演出提供便利。当然,双线结构的弊端也很明显,情节按照人物线索带有习惯性的发展,约束力不够,往往会为剧作家随意窜入非相关戏剧场面提供机会。同时,生旦双线结构模式化的结果导致剧情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节奏和套路,致使剧作家间容易发生情节和场面的因袭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