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课程性质的准确定位是一门课程教学设计的行动指南,也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国内口译界对本科外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定位却存在很大争议,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本科口译教学是“翻译教学”的一部分,与语言教学存在很大差别。语言教学培养的是语言交际能力,而口译教学是利用已经获得的语言交际能力学习培养口译技能。口译的性质决定了口译教学内容。持这一观点的人主张推行“技能化口译教学”,强调“以技能训练为主、语言训练为辅”(刘和平,2001a:30;蔡小红,2001a:325;仲伟合,2007:6)。另一种观点认为,本科外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属于“教学翻译”范畴(鲍川运,2004:27;穆雷2008:42)。他们主张口译教学的定位必须考虑学生的外语语言水平、教学课时数和学生人数等诸多综合因素。由于多数学生的外语能力远未达到交替传译的训练要求,且口译教学课时数又相当有限,因此,他们认为本科外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应定位在“教学翻译”。它是外语教学的一个有益的手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有人倡导本科外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应以“外语为主,口译为辅”。如果置学生的外语能力于不顾,仅专注口译技能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难有实质性的提高(杨承淑,2005:33;张吉良,2008:93)。针对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定位的这一争议,本论文尝试通过实证研究来回答这个问题。本研究以Gile(1995)的“口译认知负荷模式”和Anderson(1995)的“认知学习及能力发展模式”为理论基础,以塞莱斯科维奇、勒代雷(2007)和刘和平(2001)等人所提出的“翻译教学”策略为实践指导,通过对实验班的技能分解训练,来验证“技能化口译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旨在探索本科外语专业的口译教学的定位问题。本研究主要探讨两个问题:(1)实施“技能化口译教学”能否有效提高本科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能力?(2)了解学生对“技能化口译教学”的看法以及专项技能训练的教学反馈意见。其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学生对“以技能训练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总体看法; 2)学生对某些专项技能训练的评价和反馈意见;3)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对口译技能的提高所产生的效果。本研究在设计中,采取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工具来展开各项研究。在定量研究上,本研究的被试为本科英语专业大四学生,实验班与控制班各45人。实验的前测和后测的结果构成了定量研究的实证数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确定实验班与控制班在前测和后测成绩中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定性研究上,本研究对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技能化口译教学”的看法以及专项技能训练的教学反馈意见。访谈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问卷调查的情况,掌握调查结果背后的真正原因。访谈采取了“半结构式”的访谈形式。本研究的实验结果的主要发现:1)在定量研究中,实验班后测的总体成绩平均分(75.56)比控制班的平均分(70.36)要高,其成绩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在分项成绩比较中,实验组在“信息转换/完整性”、“准确程度”、“语言表达”和“应变能力”等四个分项成绩中,平均分都比控制班要高,且成绩均存在显著性差异。2)在定性研究中,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技能化口译教学”持积极态度,赞同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应“以技能训练为主,语言训练为辅”的教学原则。3)在对某些专项技能训练的评价和反馈意见中,多数学生认为:“口译记忆”是最难提高的口译技能;“无笔记听辨训练”有利于掌握“信息点捕捉”技巧和“听词取意”方法;“信息‘组块’化”和“语义记忆法”是使用最为频繁的记忆方法;“意义的阐释”是口译表达中最重要的“变通”方式;笔记记录方式的选择则“以源语语言记录为主”。4)通过“校园口译学习网站”平台,开展“课前主题准备”和“课后自主练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可减轻学生的语言能力不足而带来的技能训练压力,并提高学生的口译训练量。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本科外语口译教学应定位在翻译教学。口译教学的本质特性是由口译的特点、运行程序和思维规律等内在因素所决定的。外在因素不能改变口译教学的本质特点。第二,“技能化口译教学”符合口译教学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和水平。尤其是“技能的分解训练”方法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单项任务的处理能力,较好地实现注意力的有效分配,减少“漏译”或“错译”现象的出现,提高信息转换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种教学方法在训练初期尤其见效,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薄弱点,使训练更有针对性,目标更加明确。本研究实践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解决本科“技能化口译教学”中的突出矛盾。采取“译前主题准备”、“课堂技能强化”、“课后自主学习”的“三步骤”教学方案,充分利用“校园口译学习网站”的网络资源,可减轻因学生的语言水平不足和课堂的教学课时不够而给“技能化口译教学”带来的影响,有效提高技能的训练效果。第二,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口译技能提高的关键。本研究在教学实验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1)“无笔记听辨训练”对于口译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捕捉”和“听词取意”能力;2)口译“笔记训练”应安排在“无笔记听辨训练”和“记忆训练”之后,这样训练效果会更好;此外,口译笔记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引导学生从“以源语语言记录为主”朝“译语+符号”记录方式过渡;3)表达训练过程中,动态的语篇意义的变通训练比静态的语言层面变通训练更为重要;4)英译中训练和中译英训练应有所侧重和区别。英译中训练应侧重于听辨理解训练,主要目标是“听音辨意、得意忘言”的训练,以及信息点的捕捉、关键词记忆等训练;中译英训练应侧重于表达训练,主要是各种“变通”手段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口译表达能力。第三,正确的教材选择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口译教材应突出“主线技能性”、“编排科学性”、“内容真实性”和“信息多样性”等特点,不应与传统的语言教材混为一谈。第四,合格的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在教学理论上,口译教师必须熟悉掌握口译程序、各项技能的认知规律和特点,以及口译技能的训练原则和方法,否则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能化口译教学”。在教学实践上,“技能化口译教学”特别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强调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师要发挥“教学者”、“示范者”、“组织者”和“评价者”等多重角色的作用。总之,本研究尝试通过对本科英语专业的“技能化口译教学”实验与调查研究,来探索口译教学的本质特点,寻找口译教学的规律,探讨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问题。但是,由于参加教学实验和调查研究的人数较少,规模较小,时间较短,因此实验结果的代表性还不够广泛。因此,本研究期待在更大范围内,有更多的同行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口译教学展开进一步研究,以使“技能化口译教学”得到进一步验证,并在此基础上把它推广应用,提高我国大学英语专业方向的口译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