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识教育以培养有道德、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的公民、“全人”为教育目的的,越来越受到我国高校的青睐。经过近几十年的探索和改革,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计、师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程管理等方面已经初见成效,但由于忽视了文化因素的探索,我国通识教育仍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文化因素是我们了解通识教育本质的基础,是我们研究通识教育模式差异的基础。从当前世界范围内各国高校通识教育实施发展情况分析来看,主要形成了课程模式、学(书)院模式和隐性渗透模式。其中,课程模式主要是以课堂为载体,其产生与发展主要受到自由主义思想、多元文化思想、尊重个体发展思想、进步主义思想及永恒主义思想等精神文化和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尊重学生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共同文化等特点;学(书)院模式主要以学(书)院为载体,主要受到学术自由思想、集中讲学的行为文化以及中央集权的制度文化的影响,注重课堂与非正式教学形式的结合,及对学生的集中管理;隐性渗透模式应用范围广,主要受到多元文化思想、开放的教育制度文化影响,呈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通识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通识教育模式既存在某些相似的文化基础,各模式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我国高校在进行通识教育改革时,我们不能割裂通识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同时尊重并汲取外来多元的优秀文化,注重世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此外,还需要高校努力构建文化生态机制,注重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通识教育意识的提高,注重对学生正确的文化观的培养,加强对通识教育内容的文化内涵的拓展,进而保证通识教育实施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