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板栗园节肢动物类群结构和种类组成以及其主要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和田间发生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该类有害生物的主要生态控制措施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再应用系统学的原理和方法,将各项生态控制措施组建成“生态控制系统”,对有机板栗园主要有害生物实施生态控制,为有机板栗的生产提供技术保障。主要研究结果有如下几个方面:
⑴板栗园节肢动物类群结构特征。在板栗园3个不同栽培管理区调查到的节肢动物类群数量分别为:自然控制区13目70科142种,有机管理区13目69科134种,常规管理区11目58科81种。自然控制区和有机管理区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指数(R)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明显高于常规管理区,而优势集中性指数(C)却明显小于常规管理区。表明自然区和有机区节肢动物类群的生物多样性比常规区丰富,物种分布也较均匀。板栗园有机管理区发生危害最重的有害生物为蛀果害虫,其主要种类为栗实蛾、小蛀果斑螟和桃蛀螟。
⑵板栗主要有害生物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①田间发生规律:3种蛀果害虫的发生高峰期有所不同,栗实蛾有两个发生高峰期,分别为6月上旬和7月上旬;小蛀果斑螟发生高峰期出现在7月上、中旬;桃蛀螟在板栗上有两个高峰期,分别为8月中旬和9月中旬。②生物学特性:栗实蛾、小蛀果斑螟和桃蛀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5、13.4和13.9℃,它们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有效积温分别为438.2、405和378.4日度。根据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的气温,3种蛀果害虫完成一个世代需要25~30天。③空间分布格局:栗实蛾、小蛀果斑螟和桃蛀螟幼虫在板栗园中均呈负二项分布,聚集度较高,其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聚集现象是由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共同造成的。④田间调查表明,栗实蛾、小蛀果斑螟和桃蛀螟在农大1号板栗上的蛀果率常年保持在9.7%~25.3,而在河源油栗上均低于5%,蛀果害虫对前者的为害明显较重。⑤嗅觉反应测定表明,农大l号板栗的果实和叶片挥发物对栗实蛾、小蛀果斑螟和桃蛀螟雌虫均有显著吸引作用,其中果实比叶片挥发物的吸引作用更强,但上述挥发物对雄虫都没有吸引作用;河源油栗则无论是果实还是叶片挥发物都对雌、雄虫无吸引作用。⑥EAG反应测定表明,栗实蛾、小蛀果斑螟和桃蛀螟雌虫对农大1号板栗果实挥发物的反应比河源油栗果实强烈,但雄虫没有明显差异;同一板栗品种中,雌、雄虫对果实的反应均比叶片强烈。⑦产卵选择试验结果表明,成虫在农大1号板栗果实上的着卵量明显比该品种叶片以及河源油栗果实和叶片多,而后三者之间差异不明显。
⑶生物源农药室内毒效测定及田间控制试验。在参加试验的6种生物源农药中,以0.3%印楝素乳油对板栗3种蛀果害虫的效果最好,其防效达81.24%以上;其次是0.5%鱼藤酮乳油,其防效在70%左右;80001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对小蛀果斑螟和栗实蛾的效果较好,其田间防效达73.24%以上,但对桃蛀螟的防效却在57.49%以下;其它药剂对板栗3种蛀果害虫效果很差或者根本无效。防治板栗蛀果害虫时可在其低龄幼虫期使用0.3%印楝素乳油兑水喷雾。
⑷板栗主要有害生物自然种群生命表和生态控制系统的组建。用生命表方法对板栗园不同栽培管理区的栗实蛾、小蛀果斑螟和桃蛀螟各作用因子的控制指数(EIPC)进行比较和分析。在自然控制区中,天敌是控制种群数量的重要因子,其EIPC超过2;在有机管理区中,生物源农药为重要因子,其EIPC为4.7383~5.5448;在常规管理区中,化学农药为重要因子,其EIPC为5.5~6.9。自然控制区、有机管理区和常规管理区主要有害生物的种群趋势指数(Ⅰ)分别为2.9~3.4、0.46~0.53和0.83~1.05。有机管理区主要有害生物的种群发展受到明显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