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现代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重新阐释胡适五四白话文学理论的内涵,揭示胡适所提倡的白话与文学革命以及整个文化思想革命之间的深刻关系,并真正把当时他所提倡的现代白话和古代白话从本质上区别开来。语言即思想,语言革命即思想革命。五四时期胡适等人提倡的白话——“国语”——现代汉语是一种新的语言系统,一种口语、欧化词汇和部分古汉语词汇的混合物,一种具有强烈西方思想和思维特征的话语方式。现代汉语的确立也是现代文学乃至现代文化的确立,现代文学发生的深层根源是语言的变革。一、以文学工具(语言)变革为突破口的胡适白话文学理论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先从文学工具层面提出“文学革命”思想的是胡适。胡适提出的“废文言,用白话”的白话文学理论,无疑是正确的,白话文最终取代文言文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由于文学革命发起者自身知识体系的局限,胡适的论证却流于表面,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二、文言与白话的“死、活”“优、劣”辨析胡适提出白话文学理论的根据是:文言文是“半死的语言”,白话是“活”的语言。语言的确有“死”、“活”之分,但“死”、“活”的标准不在于其优越与否,而在于其使用与否。文言文当时还在被广泛地使用于书面语体,因此并不是胡适所说的“半死的语言”。白话文和文言文各有其优缺点,胡适的白话文学思想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 <WP=35>三、文言与白话——两种不同思想的语言系统文言与白话在思想层面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前者是中国传统的话语方式,其思想也是传统的,它已和新的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后者是一种新兴的话语方式,表现的是一种新的思想,它和新的社会是相适应的。语言系统即思想系统,“废文言”是彻底废除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体系,“用白话”则是从根本上采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思想体系。这才是白话文运动导致五四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四、胡适传统语言工具论观点的历史局限在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中,不仅未把白话文当作一种区别于古代汉语的新的语言系统、新的话语方式,更未把它当作一种新的思维和思想方式,而只将其视为不同于文言文的另一种工具,一种新工具、活工具、简便的工具。语言的工具性主要表现于简单的日常生活范围。而对于高级复杂的思想活动,语言本身就是其活动过程,语言的过程就是思想的过程,语言活动就是思想活动。五、五四文学革命实践对胡适白话文学理论的超越由于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交流等原因,五四白话文运动远远超出了胡适等人的语言工具运动的范围,而从“意图”的文学改良运动走向了“事实”上的文学革命运动,这与白话——“国语”——现代汉语所蕴含的新的思想具有直接关系。现代语言学理论表明,语言与思维、与思想、与世界、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有着内在的联系,中西文化、思想、思维方式的差别最终可以从<WP=36>语言学的角度得到深刻的说明。从这一视角来看,本世纪初发生的新文学运动就不简单地是一次语言工具的变革,而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文化革命。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汉语的文学。现代汉语的形成与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深深地交织在一起,二者互相作用,密不可分。现代汉语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深刻地影响并参与了民族国家、社会和文化的重新建构,进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深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