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医蛭科两种吸血蛭类:水蛭(Hirudo nipponica)、菲牛蛭(Poecilobdella manillensis)的生长摄食规律、繁殖习性及越冬特点,初步摸索了两种吸血蛭类的养殖技术,以期为以后的人工养殖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养殖条件对水蛭、菲牛蛭生长和摄食规律的影响,结果显示:水蛭特定增长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温度达到26℃时,特定增长率最大,水蛭特定增长率与温度之间存在显著二次函数关系(p<0.05),回归方程为:Y=-0.0165X2+0.8369X-6.8475(R2=0.9908);饵料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并在26℃时达到最低。水蛭存活率、特定增长率均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当密度为30条/L时,水蛭特定增长率最大,与60条/L试验组无显著差异(p>0.05),且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随着养殖密度增大,饵料系数呈现上升的趋势。特定增长率与投喂周期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p<0.05),回归方程为:Y=-0.0941X+3.8329(R2=0.9927),水蛭特定增长率随着投喂周期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随着投喂周期增大,水蛭单条进食总量逐渐降低。菲牛蛭特定增长率、单条进食总量随着投喂周期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菲牛蛭特定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菲牛蛭特定增长率与养殖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p<0.05),回归方程为:Y=-0.0324X+5.3966(R2=0.993)。当投喂量为250%时,菲牛蛭特定增长率最高,与200%、150%、100%投喂量试验组无显著差异(p>0.05),且显著高于50%投喂量试验组(p<0.05);饵料系数随着投喂量的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当投喂量为150%时,饵料系数最低。结果表明:人工养殖水蛭时养殖密度控制在30~120条/L为佳,投喂周期可设置为2~5 d,水蛭置于22~26℃恒温条件下生长、摄食更好。人工养殖菲牛蛭时养殖密度不宜过大,2~14条/L为佳;投喂周期可控制在2~4d,投喂量设置为100%~150%。(2)研究了不同条件下菲牛蛭产卵、孵化的特点,以及对水蛭繁殖性能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土温(18~24℃)条件下,菲牛蛭产卵率最高。随着投放密度的增加,菲牛蛭产卵率逐渐降低。亲蛭体重对菲牛蛭产卵率影响较大,随着亲蛭体重的增加,菲牛蛭产卵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亲蛭体重介于5~15 g之间时,菲牛蛭产卵率较高;当环境温度为26℃时,菲牛蛭卵茧孵化率最高。随着卵茧重量的增大,卵茧出苗比例逐渐升高,当卵茧重量介于1.7~2.1 g之间时,卵茧孵化出的幼短尾数最多。与菲牛蛭相比,水蛭整体繁殖性能较低。结果表明:菲牛蛭在自然土温(18~24℃)下即可产卵,菲牛蛭产卵密度不宜过大,对于6 g左右的菲牛蛭来说,产卵密度设置为5~10 g·L-1为佳;选择体重介于5~15 g的个体作为亲蛭时,产卵率较高。22~26℃范围内菲牛蛭卵茧孵化率较高,孵化出的幼蛭尾数较多,选择重量较大的卵茧进行孵化会获得更多的幼蛭尾数。(3)研究了水蛭、菲牛蛭在不同土壤温度、投放密度条件下的越冬存活率和相对减重率。结果显示:自然土温(3~8℃)条件下水蛭越冬后存活率最高。菲牛蛭越冬后存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温度为15~18℃时,存活率最大。水蛭、菲牛蛭越冬后存活率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结果表明:水蛭在自然土温(3~8℃)条件下越冬即可,菲牛蛭越冬过程中需将温度控制在15~18℃范围内;水蛭、菲牛蛭越冬密度不宜过大,对于1g左右的水蛭和7 g左右的菲牛蛭来说,越冬密度设置为7.5~15 g·L-1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