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咯里西啶生物碱肝细胞毒性及分子机制探究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p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PAs)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严重的肝毒性、肺毒性、肾毒性、心肌毒性、神经毒性、致癌性和致畸性。当人类长期摄入含有PAs的草药或植物制剂后导致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的发生,目前临床上缺少治疗HSOS的有效方案,因此全面评估PAs的肝毒性对于HSOS病人的治疗至关重要。促黑激素(Intermedine,Im)是紫草(Comfrey)中含量较高的PA,属于倒千里光碱型单酯,结构中的不饱和双键具有活性,代谢活化后对肝细胞具有毒性作用。目前对于Im肝细胞毒性和毒理的研究极少,并且没有关于PAs联合细胞毒性和毒性机制的研究。本文研究8种PAs对4种动物细胞的毒性作用,利用细胞毒性评价的方法探究Im对肝细胞的毒性和作用机制。进一步利用细胞毒性评价的方法探究Im和石松胺(lycopsamine,La)的联合肝细胞毒性及其毒性机制。本文为PAs的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揭示了8种PAs对4种动物细胞的细胞毒性:通过CCK-8实验检测促黑激素、促黑激素氮氧化物、石松胺、石松胺氮氧化物、倒千里光碱、倒千里光碱氮氧化物、千里光宁碱和千里光宁碱氮氧化物对小鼠原代肝细胞、人肝细胞(Hep D)、小鼠肝癌细胞22(H22)和人肝癌细胞(Hep G2)的细胞毒性。结果证实8种PAs对4种细胞均有显著的增殖抑制效果,其中促黑激素对小鼠原代肝细胞、人肝细胞(Hep D)、小鼠肝癌细胞22(H22)和人肝癌细胞(Hep G2)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49.4μg/m L、71.7μg/m L、48.5μg/m L和56.6μg/m L,其他7种PAs对4种细胞的IC50值均在30-90μg/m L范围内。2、明确了Im抑制Hep D细胞的增殖的原因。设置0、20、50、75、100μg/m L的处理浓度,处理时间为24小时。根据观察细胞形态、细胞克隆单位形成实验、单细胞层的伤口愈合实验和凋亡细胞数量检测等实验的结果得出Im通过抑制Hep D细胞定殖和迁移的能力来诱导细胞凋亡。3、阐明了Im对人肝细胞(Hep D)增殖抑制的作用机制。借助活性氧荧光探针DCFH-DA、线粒体膜电位探针JC-1和生物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证明Im通过激活细胞内氧化应激、降低线粒体膜电位、破坏线粒体结构诱导Hep D细胞死亡。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证实Im作用于Hep D细胞后触发Bax表达在线粒体膜上形成孔道,将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Cyt c)释放到胞浆中,Cyt c与凋亡酶激活因子(Apaf-1)结合,导致caspase-9磷酸化,从而激活caspase-3通路引发细胞凋亡。4、证实了多种PAs混合的肝细胞毒性大于单一PA的肝细胞毒性。体外CCK-8实验证实,与单一一种PA相比较,低浓度(5μg/m L)的促黑激素、促黑激素氮氧化物、石松胺、石松胺氮氧化物、倒千里光碱、倒千里光碱氮氧化物、千里光宁碱和千里光宁碱氮氧化物混合物对Hep D细胞活力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说明低剂量的PAs混合物的细胞毒性较高,具有很大的安全风险。5、证实了Im和La复合诱导的肝细胞毒性大于Im诱导的肝细胞毒性,并通过线粒体凋亡过程中的caspase-3通路和内质网应激相关信号通路PERK/e IF2α/ATF-4/CHOP通路诱导的肝细胞凋亡。根据CCK-8实验结果,与Im或La相比较,Im和La混合物抑制Hep D细胞增殖的能力更强。在体外,根据细胞形态的改变、细胞克隆单位形成、伤口愈合和Annexin V/PI双染实验和流式细胞分析实验定性和定量地证实Im和La混合物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定殖和迁移的能力而诱导Hep D细胞凋亡。进一步采用细胞内活性氧荧光探针DCFH-DA、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JC-1、线粒体定位检测探针Mito-Tracker Red CMXRos、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4AM和内质网定位探针ER-Tracker Green证明Im和La混合物启动细胞内氧化应激、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线粒体功能紊乱、钙离子失衡和内质网应激诱导细胞凋亡。同时,生物电子显微镜图像表明Im和La混合物严重损伤线粒体结构,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证实线粒体凋亡过程中的caspase-3通路和内质网应激相关信号通路PERK/e IF2α/ATF-4/CHOP通路都参与了Im和La混合物诱导的肝细胞凋亡。综上所述,单酯型PAs(Im)能够诱导肝细胞毒性,并通过触发肝细胞内氧化应激活性氧爆发和线粒体凋亡通路诱导肝细胞凋亡。此外,两种单酯PAs(Im和La)复合能够显著诱导肝细胞毒性,并通过触发细胞内内质网应激、活性氧爆发和线粒体凋亡通路诱导肝细胞凋亡。
其他文献
本文以木艺日用器皿为研究对象,探讨传统木技艺如何渗入到现代日用器皿设计之中,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的创作实践,运用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传统造物思维观念与现代设计思想的结合。首先,梳理了传统木技艺与日用器皿的历史发展及文化内涵,分析了两者之间对峙或共生的关系;其次,结合经典案例及自己的创作实践,对传统木技艺与日用器皿设计相结合的可行性进一步分析,归纳出细木作
学位
中国器物造型设计的形式丰富多样,其内在的结构秩序与外在的空间体量构成着美的韵律。其中,“方”与“圆”的秩序美感是陶瓷造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方”与“圆”作为中国美学恒定的表现法则,在一定意义上支撑着生活造物方式的和谐秩序,无论是“方中带圆”还是“圆中有方”的造物哲理,都隐藏着设计和谐之“度”的对比关系和哲学思想。毋庸置疑,正是这种美的对比和谐关系,渐进了我思考关于产品形态组合设计的一种方式
学位
以中原地区传统小木作工具为研究对象,从设计学的视角,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对中原地区内的传统小木作工具进行资料收集和实物调查,并结合考古学的分类方法,将传统小木作工具按照功能分为解斫制材、平木、穿剔雕刻及测量定向四类,进而纵向梳理中原地区传统小木作工具的发展演变,归纳总结出中原地区传统小木作工具的发展包含三大特征,即需求促进工具的专门化、技术主导下工具材质的转变、工具形制的发展是以基础工具为
学位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遥感信息系统提供了丰富的高分辨率SAR图像。其中,海洋舰船目标检测是SAR图像处理的重要部分,为海洋监测、军事安全、民防建设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传统的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算法依赖手工设计特征,难以保证舰船检测的准确率和检测效率。凭借强大的特征表达能力,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目标检测算法逐渐成为SAR图
学位
<正>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50多名党员,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448.8万名党员,再到2021年建党百年时9191.4万名党员,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百年峥嵘与磨难,始终生机盎然、充满活力,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永葆生机与活力,这靠的是什么?学习、学习、再学习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原
期刊
团扇是蕴含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它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简约的造型特点,更以独特的审美特征、传统的造物思维以及绚丽多彩的艺术特质让世人喜爱。团扇不仅仅是起风、乘凉、遮脸、祭祀的道具,更是集合了设计、图案表现、空间布局、色彩搭配、意境创作于一体的特殊载体。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器物,更是表达隐喻精神的文化工具。宋朝时期的团扇整体造型精致秀美、简约淡雅、充满了浓郁的古朴气息,极为贴合中华民族的内蕴
学位
中华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与饮食相关的器具更是丰富多样,其中传统蒸煮炊具作为最古老的饮食器具之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西南地区是中国七大自然地理分区之一,土地广袤,饮食文化别具一格,传统蒸煮炊具种类众多且发展至今,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因此,本课题从设计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文化学、历史学、食品学等学科,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对比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西南地区传统蒸煮炊
学位
工匠是传统造物活动的主体,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先进生产力和设计智慧。然而在古代“重道轻器”的观念下,学界对于古代工匠群体的研究较为薄弱,工匠所承载的古代设计观念也亟待研究开掘。这一背景之下,本文立足《考工典》,考察古代工匠的造物活动及其体现的中国古代设计观念。从工匠传记这一全新的学理视阈,重新挖掘传统工匠的价值。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综合比较法等方法,围绕典籍《考工典》展开研究,论文主体共五部分。绪论简
学位
东汉为隶书高峰期,碑刻书迹保留至今者,皆为学术典范。《肥致碑》出土较晚,字口清晰,笔致深折,曲有其妙。之前有关《肥致碑》的研究着重于考疑、考释、立碑者及碑的性质等。本文从了解《肥致碑》时代背景出发,整理总结隶变构形对《肥致碑》的影响,梳理《肥致碑》作为研究主体从文字演变进程中如何逐渐发展而来。文章对《肥致碑》点画用笔、间架结构及章法布局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书法风格特征。并与同时期隶书碑刻中同字、同
学位
本文通过构建以经济基础、资本投入、服务能力、基础设施和环境与资源5个方面指标的成渝城市群绿色物流绩效指标评价体系,选取四川和重庆2014~2020年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其绩效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成渝城市群的绿色物流绩效水平近年来稳步提升,但在服务能力和环境资源方面还有待提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