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模糊语言家族的核心成员,模糊限制语在各民族语言中都普遍存在并且在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模糊限制语这个语言学概念是由Lakoff在1972年第一次提出。不同的语言学家对这个语言学现象的理解各不一样。Lakoff认为在自然语言中,真值是一定程度上的真值,而不是绝对真值。因此他从功能的角度把模糊限制语定义为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之后,Brown和Levinson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认为模糊限制语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威胁‘面子’的策略。在国内,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始于七十年代末,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教授把模糊语言介绍到中国。随后,中国学者对于模糊语言学的研究蓬勃的发展起来。但国内外对于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和分类任然存在着分歧。事实上,在语言中有许多的词语、词组和句型可以被看做是模糊限制语,它们有着丰富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是不可忽略和替代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仅停留在语义学和句法学层面上。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随着语用学和语篇分析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由语义层面转移到语用层面。近些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模糊限制语在各种类型语篇中的使用。而学者们的努力研究也换来了丰富的成果。他们发现,模糊限制语大大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和交际效果。正确的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让语言表达更加温和,礼貌,灵活,有效,并且能够调和交际双方之间的人际关系,借此达到交际目的。事实上,在政治语篇中,模糊限制语同样能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交际效果。然而学者对于政治语篇中模糊现象的关注度不高,对于其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则更少。本论文采用定量分析研究方法。研究发现在当选前演讲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要比当选后高。同时,当选前演讲中较常出现的是情态动词,表情态的实义动词,特殊的被动语态结构和介绍性短语,而当选后文本中较常出现的是近似语,形容词性,副词性和名词性情态短语对当选前演讲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的研究有助于证明或否定模糊限制语使用和竞选成功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本文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研究语料的选择及对其分析和比较。本文的语料是由6篇奥巴马的演讲组成,当选前和当选后各三篇。通过对其中模糊限制语的分析对比,解释政治家在竞选前后语言使用策略和心理的变化。其次,本文在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方法上也有一定的新意,本文没有采用某一个学者的分类方法,而是比较综合了多个学者的分类,从而得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能突出政治语言特点的分类方法。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文章结构。第二章总结介绍了国内外著名语言学家对于模糊限制语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三章进而介绍模糊限制语的几种解释及其功能和分类,为本文的深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指导。另外,第三章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及资料搜集和筛选,指出了本研究的有效性以及可靠性。第四章分析了模糊限制语在政治演讲中的使用频率及其分布格局,并比较了各种模糊限制语在语篇中的所占比例,。研究发现,对政治家们来说,正确地充分利用模糊限制语能维护礼仪,且不失体面地实现自我保护。本研究在实践上具有一定的意义。一方面本研究对政治演讲者及写作者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实现交际目的有所启发;另一方面本研究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揣摩政治演讲中的模糊限制语的内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