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加坡华人社会发展史上,宗乡社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半自治的殖民地时代,作为华人社会三大支柱之一的宗乡社团承担了部分政府职能,不仅是维持那一时代华人社会运作的基本组织架构,亦是中华文化在东南亚传播和发展的最重要载体之一,为华人移民在不同于祖籍地的社会脉络下再建家园提供整合与凝聚社群的文化资源与“适应”机制。二战以后,尤其是1965年新加坡独立建国以来,面对时代与社会变迁的严峻挑战,华人宗乡社团努力调整其认同形态、组织结构及运作内容,同时继续在新加坡发展中华文化和维护与促进华人社群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本论文以二战以后的新加坡华人社会为切入点,运用新加坡华文报刊、华人社团特刊、以及口述访谈等第一手文献资料,透过对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加坡宗乡总会发展与演化历史过程的研究,具体地讨论华人社团在当代新加坡的转型和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新功能、华人社团与政府的关系、以及在组织形态、运作内容等方面所面对的局限与困难等问题。
本论文的研究显示,一方面,新加坡华人宗乡联合总会的出现,既是新加坡政府适应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崛起的时代变迁、以多元文化政策取代抑制种族文化政策的产物,亦为华人社会尤其是传统宗乡社团在当代脉络下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具有再整合功能的新组织形态与运作机制。另一方面,新加坡宗乡总会20年的发展历史也表明,当代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发展深受国家因素的制约。由于东南亚各国的国情不同,各国对华人社会的政策亦有差异,这使当代东南亚华人社会呈现出多元的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新加坡宗乡总会为我们考察与研究国家话语如何促进当代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发展与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承,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研究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