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干旱区沙漠化与绿洲化是两个反向发展而又相互联系的过程,绿洲化优化了生态环境,扩大了人类生存空间,但粗放、无序的开发使绿洲系统稳定性下降,同时引发沙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绿洲是干旱区人类活动最集中和最频繁的区域,因此开展干旱区绿洲特别是沿边沿沙农村社区的沙漠化防治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文在干旱区绿洲沙漠化大背景下,综述沙漠化研究国内外关注焦点及已有成果,选择紧邻沙漠的绿洲一民勤作为研究区域,开展沙漠化防治模式和典型社区研究。首先简述了民勤近20年沙漠化发展特征,其次介绍了沙漠化防治的理论依据和工程措施,然后从时间角度梳理政府出台的文件,发现民勤沙漠化防治政策经历了林草初建期、林草管护期、管护建设期和综合治理期4个阶段,形成了系统性的县域沙漠化防治政策体系。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沙漠化防治实践工作中提炼出“人进沙退”模式、“人退沙退”模式、“人定沙定”模式和“水资源利用平衡”模式。其中,“人进沙退”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在较激进的“征服自然”思想指导下,实施的向沙漠要地的沙漠化治理措施。“人退沙退”模式以“自然恢复理论”为指导,通过移民收缩、整村搬迁等措施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恢复自然植被。“人定沙定”模式是在“人工恢复理论”指导下,通过就地转化种田农民为治沙工人,给予生态补偿和种草养蓄扶持,探索出的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模式。水资源平衡模式是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关井压田等政策,减少地下水开采,从而实现沙漠化治理目的。根据社区内部“匀值化”与社区间“异化特化”现象识别不同沙漠化防治效果,选择沿边沿沙的宋和、煌辉、正新、梧桐村4个典型社区单元进行微观解析,描述重要时间节点实施的沙漠化防治措施及社区居民的响应,结果显示每种模式均在一种或几种沙漠化防治政策主导下形成,并且各具特色。其中人进沙退模式以压沙造林护田为主,人退沙退模式以整村移民搬迁为主,人定沙定模式以就地转化种田农民为治沙工人和退耕还草为主,水资源利用平衡模式以关井压田为主。研究过程尝试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沙漠化防治模式效益的度量,结果表明各沙漠化防治模式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均有差异,整体上人定沙定模式效果最好,综合得分0.2130;其次是人进沙退模式,综合得分0.2088;再次是水资源平衡模式,综合得分0.2064;人退沙退模式综合得分0.1941,排名最末。而且不同模式的环境背景各不相同,人定沙定模式出现在沿边沿沙地区,人进沙退模式发生于废弃的河网地区,水资源利用平衡模式出现在绿洲边缘大面积开荒的地方,人退沙退模式发生在生态战略地位重要但环境已恶化的绿洲边缘。最后针对沙漠化防治社区响应中出现的对沙漠化治理政策认知欠缺,政策执行过程难度大,后续社会问题接连不断,当地农户生计如何可持续化等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因地制宜,制定有弹性的沙漠化防治政策;人定沙定模式宜于在绿洲沿边沿沙乡镇推广;人进沙退模式适宜在废弃的河网地区推广;借助外部力量可能改变人退沙退模式的发展方向;尝试建立参与式的政府--社区沙漠化防治政策选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