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正处于制度化转型的关键期,伴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土地、住房等市场要素的系列改革,促使南京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大规模的转变,而职住空间关系长期以来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一环,其在城市空间上的配置对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等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广受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关注。在以往研究中,国内外的学者主要是通过传统问卷数据或人口普查、经济普查数据等对居民职住通勤问题进行研究,微观尺度下的研究较少,并且基于单一尺度下的职住比等测算往往长期处于主流地位,其局限性也很明显。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型地图网站和政府网站的开放数据,共同形成了当前“多源大数据环境”的形成。新环境下产生的大数据,其数据量大,覆盖范围广,并且微观尺度下人的活动特征能够多尺度地被描绘。通常情况下这些大数据可分为静态数据,如兴趣点(POI)数据、房价数据等;动态数据,如百度热力数据、路况数据、手机信令数据等,不同的数据源具有各自的优缺点,而手机信令数据无疑是其中最具有研究意义的数据源,其相对精确的定位、连续的动态记录、可描绘个人行为轨迹等诸多优势,从而为城市问题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路与技术方法。同时不可忽略的是由于脱敏的要求,大数据通常存在缺少社会经济属性等信息的问题,因此如何将诸多的新兴“大数据”与传统调查等的“小数据”相结合,相互校核,优势互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基于以上,本研究尝试将多源“大数据”与“小数据”相结合,基于“孤证难立,多源校核”的原则,初步构建了“多尺度+双维度”的定量测度体系,以南京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空间数据库、运用GIS技术、利用空间统计学相关理论等,对职住空间关系及居民出行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多尺度测度分析,总结出南京市就业居住空间分布、就业居住中心分布及职住空间错位特征等。其次,结合南京市交通出行调查数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等对手机数据的识别结果进行校核,验证其准确性与可靠性,同时对居民职住空间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对影响因子的具体作用机制进行阐述。最后,基于职住关系的视角,将双维度的测度结果与结论落实到城市总体规划中,与南京市都市区结构分布范围相一致,对上轮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定量评估主副城、片区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南京市主副城的发育程度等,为城市总体规划的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为城市战略性规划及总体规划等提供编制依据与参考。全文约6.5万字,图104幅,表2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