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类社会与文化的重要产物,幽默已然成为各种语言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幽默的研究,则始于古希腊,迄今为止已经取得了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然而当我们回归到幽默的本初问题——即何为幽默,幽默在人类语言的形成过程中又是以如何运作——时,却又难以找到一套令所有人都满意的完整理论。目前学术界流行的大多数幽默研究理论都受到“优越论”、“释放论”、“乖讹论”的启发。其中“乖讹论”因较为突出地揭示出了幽默的本质而受到众多语言学家的欢迎,但也并非无懈可击。定义幽默很难让每个人满意,将它分类也并非一件易事。本论文试图从幽默的表现形式角度出发,将幽默分为两大类,即情景幽默和语言幽默。后者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随着中美两国间文化交流的加强,幽默借助语言的载体——即书籍、广告、影视作品等进入了汉语言文化圈,使我们有更多机会来体会异国文化,尤其是其幽默的语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总是都能从幽默言语中获得和英语母语人士相同的体会。有时我们能够很容易体会到几乎相同的幽默效果,而有时却不尽然;还有时我们得付出额外的努力来获得那份幽默效果;甚至有时我们能体会到源语没有的幽默。这些情况可能每天都在发生,当然没有认知语境的参与就没有幽默效果的达成。但认知语境在幽默效果的产生中究竟如何运作这一点却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关注。最早提出认知语境概念的是斯波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在两位学者看来,认知语境是一个脑海中的心理模块,此模块是由一系列的假设组合而成的。在实际的交际当中,包含了一系列假设的心理模块会不断的重建和发展直到交际结束,达到交流目的。认知语境在言语幽默的理解与生成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基于采自现实生活的言语幽默片段,并以认知语境作为理论框架,本文旨在透过现象看本质,即从认知语境角度研究翻译中幽默语的生成机制。本文也将试图分析认知语境究竟如何发挥作用产生幽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