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作为一种“修身”的思想教育已然成为当前教育中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其施教对象——人的特殊性。而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所呈现的对“人”的深刻的哲学剖析,给我们指引出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为德育奠定了全新的理论根基,从而使德育具有了一种哲学诉求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人学思想对人的本质分析,体现出德育中个体存在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人的社会本质、类本质和人的本质历时性。个体人的社会本质决定了德育的人学本质具有的社会化维度。人只有融入具体的社会关系,并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行为理念,才能实现人的社会性本质,成为真正的人。人的本质复杂性决定了德育具有明确的社会价值取向,道德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特定社会所需要的具有特定价值立场的人。人的本质历时性决定了道德教育带有时代烙印,不仅道德教育内容需要与时俱进,道德教育的方法随之发生转向,否则,道德教育会失去实效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实现对以往的人学理论超越的基点。人是在实践中存在、生成和发展的。道德教育是塑造人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性本质规定了当前德育不断塑造出具有一定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不断超越现实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此,道德教育与实践结合、实现道德教育方法论的的实践转向,首先必须做到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情境的契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塑造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公民;其次,实现德育方法的实践转向,注重引导、平等对话、情感共鸣和道德体验,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最后形成有序的教育合力,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道德教育,完成德育功能普适性转向。作为人的本性的需要是理解人的活动和人类历史的逻辑起点之一。社会是由人的需要而产生,人类所从事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需要是人实践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分别是德育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直接动力。道德教育只有与人的需要相契合,方能提高德育吸引力和说服力。马克思人学揭示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能够实现的科学理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应该是道德教育在哲学层面上能够坚持且必须坚持的目的,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我们必须看到,实践中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导取向。由此,道德教育应该自觉地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追求的最高目的和终极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