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相关论文
浙江省博物馆藏沈曾植捐赠《兰亭序》拓本有40余种之多,通过整理识读这些拓本册页中的题跋批校,可以看出沈曾植的日常书写与艺术表......
沈曾植作为清末民初碑派书法的中坚,在碑体融合的书法创作道路上的贡献是很明显的.传统的沈曾植书学研究,对于沈氏题跋墨迹很少集......
《国学丛刊序(代罗叔言参事)》是王国维所撰写的一篇重要文章,1914年6月写作于日本京都。本文分为三大部分:在“引子”部分,交代了......
季羡林先生最近在“漫谈东西文化”(《中华文化论坛》一九九四年一期)时,提出了以汉语为表现形式的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及相关的释读汉......
关键词:沈曾植;碑帖题跋;书法理论;方法论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别字、别号有百余个,常见者有寐翁、逊斋、逊翁......
1906年春,严复应安徽巡抚恩铭和乡绅姚叔节等人的邀请,到安庆担任安徽高等师范学堂监督。1907年夏,严复辞职离皖,恩铭被革命党人......
康有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个多姿多彩、极富传奇个性的人物。康有为文化个性所展示的异彩和戊戌变法失败的关系,更是引入注日。......
在一次宴会上,留洋归来的辜鸿铭高谈阔论,嘉兴才子沈曾植却是笑而不语。辜大惑不解,便问其故,沈说:“你讲的话我都懂。你要听懂我讲的话......
清末民初,我国出现了一个研究佛学的高潮。在此期间,杨仁山、桂伯华、沈曾植、梁启超、谭嗣同、庄思缄、夏曾佑、章太炎、熊希麟、欧......
认识肖文飞,说起来有些年了,中央美院已搬到花家地,我正频繁地外出讲学。介绍他见我的人,不是搞美术史的师生,而是中国画系的同学薛峰,所......
清代陈介祺和沈曾植都有『中郎亡古隶』之说,但二者书学观念却不尽相同.陈介祺秉承乾嘉余风,极力『崇古』,沈曾植则鉴古出新、倡导......
萧穆、沈曾植在年龄、身份、学术旨趣上均存在不小的差距.然而,同处于晚清国学衰微、西学东渐的文化风口,对于古籍的保存与刊刻,二......
沈曾植的书法思想,除了『碑帖融合』『南北会通』之外,『尊唐碑』也是其书法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沈曾植『尊唐碑』的书法思想中,......
于右任书法的创造性在于熔魏碑、章草、今草于一炉,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魏碑行草书,亦即“于体”。那么,于为何选择魏碑和章草来提升......
放眼整个中国书法史,清末民初时期的书坛极具复杂性和多样性。盛行近千年的传统帖学书法已被碑派书法完全取代,一时间出现“三尺之童......
沈曾植晚年书法成就斐然,这与他晚年的书法活动有密切联系。本文旨在讨论与研究沈曾植晚年的书法交游与应酬。文章的核心部分包括两......
晚清的"同光体"诗派,在整个中国传统诗学的历史发展中,位居链条的最末端,其诗学理论的性格是为整个诗学传统作总结,无论是调和唐宋......
(1883—1971年)沈尹默沈尹黙先生是一代帖学大家,他对二王书法与魏晋笔法的追究,形成一代书法风气。从而在近现代书法史中构成一个......
曾熙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书法家、教育家以及文人学者,在生前得享大名。与吴昌硕、沈曾植、李瑞清并称“民国四大家”;与吴昌硕、黄宾虹......
民国时期,是一个中西艺术理念交融发酵的非同往昔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政治、经济,无不体现出取法于西的鲜明特色,书法......
魏碑作为碑学书法的一部分在清代得到许多书家的关注,他们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慢慢接受了传统帖学之外的魏碑,表现出强大的开拓精神和......
一、沈曾植其人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1850年生于北京,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员外......
在十七世纪的蒙古编年史中,可以说是流传最广、刊译最多、声誉最著的作品.清乾隆年间,这部书被译成满文和汉文,后又编入史部杂史类......
沈尹黙先生是一代帖学大家,他对二王书法与魏晋笔法的追究,形成一代书法风气.从而在近现代书法史中构成一个鲜明的时代印记.rn书法......
沈曾植诗学观念中有大量的佛学思想,其中最显著的是“中道”观,体现在他的“不取一法,不坏一法”之圆通深湛的识见上。此一识见,无......
沈曾植诗学“三关说”,将“元嘉关”当作最后一关与最高境界,在理论上对清末宋诗派诗学作了正本清源式的梳理,强调了诗歌中的学问......
沈曾植(1851~1922)是晚清我国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著名学者,也是近代同光体派的主要诗人。其学识极为渊博,备受胡先辅、陈寅恪、王国维等......
沈曾植是晚清著名的学者,他的诗歌是典型的学人之诗,诗中不仅有深奥的学术思想,而且僻典奥语,层见叠出。可以说,他的诗歌达到了中......
清末遗民是历史上特殊的群体,文章从沈曾植的遗民词着手,分析了遗民的感情和生活状态,从而可以了解清遗民,以及作为清遗民代表的沈......
近代诗人袁昶在同光体浙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过去学界一直认为他是洋务派作家,通过对其政治活动与主张的具体考辨后指出,他应该属于......
词体声律研究是沈曾植词学的核心内容。在词话《菌阁琐谈》中,沈曾植揭示了词乐对唐宋词体体制的制约作用,并由此关照了词体发展、......
<正>本1上海圖書館藏羅振玉與沈曾植書函,凡二十五首。分别録自盛宣懷檔案藏札、《寐叟友朋書札》册、《羅振玉致沈曾植信札》册等......
沈曾植在《与金蓉镜太守论诗书》①中提出的诗学"三关"说,旨在建立一个在诗人兴象叙写中致其思理的诗学系统,填充诗吟咏性情印象首......
“雅人深致”说是沈曾植晚年的重要诗学观念之一。这一观念不但诠释了一种诗歌关学精神,而且也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政治意涵。沈曾植在......
《石遗室诗话》起于1898年在武昌时张之洞幕府人物之论诗,当时一些论诗主张应该结合张之洞的思想主张来讲。张之洞不但是幕府的组......
晚清众多书家学者过多倾向于对碑学的研究,尊碑抑帖,忽略帖学的作用。然无论碑学还是帖学,两者皆是从古至今贯穿始终的取法研究对......
治统和道统是士大夫社会角色和思想世界中的核心范畴,也为清遗民的关怀所在.沈曾植采取坚决的遗民立场,将旧治统与旧道统对应,参与......
<正>傳略陳曾壽字仁先,號耐寂、復志、焦庵,自號蒼虬,署詞皇閣主。湖北蘄水(今浠水)下巴河鎮人。七世祖嘉霽。太高祖士珂(琢軒),乾......
陈衍和沈曾植均为近代同光体之代表诗人。作为同光体的理论家,陈衍最重要的诗学主张就是所谓"三元说",即学诗应该以盛唐开元、中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