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但TNF-α的过表达会破坏机体的免疫平衡,与类风湿性关节炎、Crohn’s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都证实,抑制TNF活性是治疗这类疾病的一个有效措施。目前,已被FDA批准的TNF-α拮抗剂有TNFRII-FC融合蛋白和抗TNF-α单抗,但昂贵的生产成本或潜在的诱发人抗鼠抗体反应(HAMA)的副作用,使其广泛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开发新型TNF-α拮抗分子必要而有意义,人源小分子抗体由于其独特的治疗价值而受到人们的瞩目,但高亲和力人源抗体的获得有一定困难。本实验室在TNF-α拮抗分子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自主研制的鼠抗TNF-α中和单抗Z12能特异性识别TNF-α的141~146位这一功能表位;根据理论模拟构建的TNF/抗体相互作用的复合物模型,设计获得功能性拮抗肽(PT2、PT3、PT4、PT7);利用人抗体可变区重链框架(VH5)展示拮抗肽(PT2、PT3、PT4),设计并合成获得单域抗体(PTVH5),其活性明显好于拮抗肽,证明抗体可变区框架适于展示拮抗肽。基于此,借助已建立的“基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结构信息设计新型功能分子”的技术平台,本论文提出以人抗体可变区(重链、轻链)框架展示拮抗肽(PT2、PT3、PT4、PT7)设计虚拟单链抗体构象库,借助TNF/抗体相互作用动态模式,虚拟筛选新型TNF-α单链抗体分子,合成获得单链抗体分子并通过生物学实验验证其功能。研究结果如下:1.在单域抗体PTVH5(用VH5框架来展示拮抗肽PT2、PT3、PT4)的基础上,按照“结构匹配、静电互补”的原则,从人的七类轻链可变区(VL)通用框架中选择与之匹配的Vκ1框架,用拮抗肽PT7替换Vκ1框架中的CDR3区,通过Linker连接,设计成新型分子TSA1。理论分析发现,TSA1稳定性较好,识别TNF-α的141~146功能位点(即Z12识别的位点)。生物学实验证明,TSA1能与TNF-α结合、抑制TNF-α与TNFR的结合、抑制TNF-α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及NF-κB的激活,而且TSA1的活性比之前设计的单域抗体有显著提高(中和TNF-α介导的细胞毒实验中,单域抗体PTVH5的IC50值为56.5±3.2μmol/L;TSA1的IC50值为0.0982±0.01μmol/L)。但与S-Remicade(上市抗体Remicade的单链形式)相比,TSA1的活性较弱。2.从框架的合理选择和拮抗肽的合理定位两方面来优化设计方案,设计虚拟单链抗体构象库,以期筛选得到活性更好的拮抗分子。TSA1与TNF的动态作用模式表明,在与TNF的结合过程中,重链CDR3(HCDR3,即拮抗肽PT4)起着关键的作用。鉴于此,根据4种拮抗肽活性的差异(PT7>PT4>PT2≈PT3),将其中活性最好的PT7安排在HCDR3的位置,其余三个拮抗肽PT2、PT3、PT4在HCDR1、HCDR2、LCDR3的位置上随机组合。结合七类VH和七类VL框架产生的49种框架组合,利用计算机模建技术,设计人单链抗体构象库,虚拟筛选得到以Vλ1与VH5为框架设计的新型单链抗体TSA2(拮抗肽PT2、PT3、PT7分别替换HCDR1、HCDR2、HCDR3,拮抗肽PT4替换LCDR3)。理论分析表明,TSA2在与TNF-α的相互作用区域、结合自由能、分子间氢键等方面均显著优于TSA1。生物学实验证明,与TSA1相比,TSA2的活性显著提高,与理论预测结果一致。而NTSA2的活性在一定程度上与S-Remicade(上市抗体Remicade的单链形式)相接近,达到预期效果。本论文初步验证了“借助计算机模建,基于人抗体可变区的框架结构和拮抗肽,设计虚拟单链抗体构象库并从中筛选新型拮抗分子”的策略是可行的,从而为人源小分子抗体的制备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