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纳米零价铁材料(NZVI)对放射性核素与氯代有机物的去除行为与机理分析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jklfk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污染和有机污染严重威胁着生态安全与人类健康,而通过新型环境材料的研发以及分析其在固-液界面的微观反应机理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制,从而进行更有效的管控。纳米零价铁(NZVI)材料是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由于其具有廉价易得、制备简便、高表面活性及对污染物多样的去除机理等特性而逐渐成为环境中众多污染物去除的良好材料,在环境净化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其本身具有的强还原性和磁性,因此极容易在环境治理中被氧化、腐蚀以及发生团聚,这严重影响了 NZVI材料的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因此,NZVI的功能化研究成为现阶段的研究重点。本论文采用表面硫化、基底负载等方法对NZVI材料进行功能化修饰,并将其应用于水环境中放射性核素和氯代有机物的去除,探究功能性纳米零价铁材料对污染物的微观作用机制,评价其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具体工作如下:(1)三元金属氢氧化物基纳米零价铁对放射性核素的去除。我们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二维Ca-Mg-Al-LDH材料,并利用原位生长的方式在其表面负载NZVI颗粒。通过宏观批实验以及微观光谱表征等方式对Ca-Mg-Al-LDH/NZVI以及其对水溶液中U(Ⅵ)的去除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Ca-Mg-Al-LDH/NZVI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426.8m2·g-1)、丰富的表面官能团(-OH、M-O等)以及对U(Ⅵ)的高去除效率(4 h内可达216.1 mg·g-1),反应机理主要是通过表面配位作用和还原反应。此外,Ca-Mg-Al-LDH不仅提升了 NZVI的分散性,且其自身的吸附性能也提升了复合材料对U(Ⅵ)的去除能力。(2)MXene基底的NZVI材料对U(Ⅵ)的高效富集。我们利用一种新型二维层状材料MXene作为基底,通过支撑与负载作用对NZVI进行改性,合成了MXFe材料并将其应用于水环境中U(Ⅵ)的去除。通过电子显微镜、XRD、FTIR、VSM等一系列微观表征证明了 MXFe具有优异的稳定性、较高的比表面积、丰富的官能团以及良好的磁性。批实验证明MXFe对U(Ⅵ)的去除过程十分高效,在15 min内可完全去除浓度为10 mg·L-1的污染物,其效率在不同背景离子的溶液中也能维持稳定。而在实际海水体系中,MXFe仍能获得60%以上的去除效率,充分证明材料的稳定性与实际应用价值。最后,通过结合pH影响研究和反应前后的XPS数据得出了 MXFe对U(Ⅵ)的作用机理,即通过氧化还原作用与内层表面配位主导的吸附作用相结合的结果。(3)S/Fe和C/Fe对生物炭负载硫化纳米零价铁材料应用的影响。我们通过合成具有不同C/Fe和S/Fe的系列生物炭基硫化纳米零价铁材料(BC-SNZVI)并应用于U(Ⅵ)的去除,以研究铁、硫和生物炭前驱体的比例对生物炭负载和表面硫化对NZVI改性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C/Fe和S/Fe的最佳配比分别为1.0和0.14,BC-SNZVI的前驱体对其分散性和结构影响很大。XRD分析证明了 BC1.0-S0.14NZVI在空气中暴露10天后表现了出色的稳定性,通过VSM研究也证实了其优异的磁性,BC1.0-S0.14NZVI可以轻松快速地从水溶液中分离出来。最后,反应动力学和等温线研究表明了对U(Ⅵ)的优越性能,且BC-SNZVI具有优异的反应速度和高效的去除效率,有利于NZVI基和生物炭基材料的进一步研究。(4)生物炭负载的硫化纳米零价铁对废水中U(Ⅵ)的吸附-还原去除。我们通过表面硫化技术与基底负载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选择C/Fe为1.0以及S/Fe作为为0.14的前驱体比例,并使用竹荪衍生的生物炭材料负载NZVI以合成DI-SNZVI。DI-SNZVI对U(Ⅵ)的去除可以在3 h内达到最大吸附量427.9 mg·g-1。循环实验和不同水体系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 DI-SNZVI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在能力。此外,DI-SNZVI具有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和FeSx外壳,有利于水溶液中的U(Ⅵ)在其表面进行吸附作用,通过XPS的研究可得,U(Ⅵ)的去除机制是由于材料的吸附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协同作用。(5)硫化纳米零价铁的制备以及2,4-二氯苯酚的非均相类芬顿降解。我们采用连二亚硫酸盐的一步合成法制备了硫化纳米零价铁(SNZVI)颗粒,并将其应用于2,4-二氯苯酚(DCP)的非均相类芬顿反应。通过XPS、FTIR、BET、XRD、VSM、EPR等表征技术证明,表面硫化技术大大提高了 NZVI的稳定性、比表面积、抗氧化能力、疏水性以及功能性。在氮气氛围下,类芬顿降解效率(86.3%)是吸附效率(12.6%)的约7倍,展现了 SNZVI在环境治理中的巨大潜能。此外,通过反应机理的讨论可知,降解过程是由类芬顿反应以及活性氧物种(ROS)主导,通过引入H2O2所产生的自由基会优先降解DCP而不是腐蚀SNZVI。最后,通过GC-MS证实,DCP主要降解生成无害的烷烃和无机物,显着降低了 DCP的毒性。本文研究了不同功能化的NZVI在微观结构、晶型、表面官能团等理化性质的不同,以及其对放射性核素U(Ⅵ)以及氯代有机物DCP的去除效果,探究了其反应机理。以上研究表明表面硫化和基底负载均可以作为NZVI功能化的有效方式,这些结果对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近年来,气固流化床反应器由于具有较高的传热传质效率、均匀的温度场、较宽的操作范围并能处理大量颗粒已被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和食品等多个领域。研究流体流动及干燥特性检测方法是保证流化床反应器安全、经济和高效运行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由于流化床具有流体流动不均匀、非线性和多尺度等复杂特性,对流化床内流体参数进行准确、可靠测量仍具有极大挑战。由于静电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适用于恶劣的工业环境等优点,静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电力市场将呈现市场主体多元化、交易品种多样化、组织时序高频化和竞争风险加剧化的新特征,电力市场机制设计所面临的问题也愈加复杂。作为评判机制设计有效性的量化分析工具,电力市场均衡分析的理论方法亟待改进和完善。因此,本文针对现有方法的实用性缺陷,结合强化学习方法的优势,深入开展了电力市场均衡模型与求解方法的研究工作。首先,为弥补现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仍有高比例的人口仍无法获得现代能源,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缺乏电力及清洁能源供应的全球性挑战,且使用传统和非清洁能源进行照明和烹饪会对健康、经济和气候变化产生不利影响。全球正在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要在2030年实现普遍获得可负担的、可靠的、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份额并提高能源效率。该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促进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升级,为所有人提供现代和可持续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是“国之大者”,而农村基础设施又是农业发展的“先行资本”。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国际竞争力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也尤为突
生命的传承不仅须靠生理基因,还有诸如语言等精神类文化要素。母语滋养着生命的成长,是一个人生命特征的重要显现,且不以人的意志而转变。自人的生命伊始,母语如同血液始终流淌于人的生命之中,并成为与生命融为一体的永恒记忆。因此,母语是人成其为人的最鲜亮的生命构成,它伴随着人的一生,是人的生命之中最基本的生命权利和尊严。然而,当我们纵观人类历史,却发现母语总是被无形地忽略。本研究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以生命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呈现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与高度电力电子化的“双高特点”,这导致系统频率稳定性不足以及大规模新能源机组脱网事故频发,严重危害大电网安全运行。为此,本文针对永磁直驱风电机组,为提升其电网频率主动支撑能力和高、低电压故障穿越能力,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在风力发电机传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的基础上,增加惯量支撑和一次调频功能,可以使风机表现出并网友好性特点。合理设计调频
煤炭的利用在我国的经济和工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实质性改变。随着超低排放技术全面实施,燃煤电厂烟气中氮氧化物、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等常规污染物的排放得到有效的控制。而燃煤产生的有机污染物排放是主要人为排放源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有关于燃煤电厂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数据和控制方法的研究较少,尤其是超低排放后,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及各污染物控制设备对有机污染物
现代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分区互联运行,负荷频率控制对于保证多区域互联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自抗扰控制(ADRC)方法在单区域和双区域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自抗扰控制是由韩京清教授提出并在2009年由高志强教授推广的先进控制方法。本文改进了自抗扰控制器的参数优化方法,并与其他控制器的性能进行比较。以下对本文所做的工作进行详细介绍。首先,负荷频率控制存在很多问题,在一个综合电力系
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提出的中长期碳减排承诺,也是引导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纲领性目标。电力行业作为消耗了我国50%以上煤炭的国民能源经济支柱部门,对全社会碳减排进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对面向碳中和的中国电力低碳转型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权衡“安全、经济、低碳”三元目标的视角,探索未来电力低碳转型的宏观前景、边界条件、结构演变、系统运行特性与综合决策,为电力部门深度减排转型路径制定
黄土地震流滑是在强震作用下,低角度的黄土斜坡失稳并长距离滑动的一种岩土地震灾害,具有坡角低、滑距长、隐蔽性强和灾害重的特点。我国黄土分布极为广泛,黄土高原地区地壳运动强烈,活动构造发育,强震频发,极易诱发黄土流滑现象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随着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黄土地震灾害问题备受关注,黄土地震流滑问题已成为岩土工程抗震和防灾减灾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探索地震流滑的形成机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