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年龄段的健康兔后交叉韧带的机械感受器的变化,来研究衰老对兔后交叉韧带机械感受器的数量、形态及分布位置产生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后交叉韧带的本体感觉功能提供部分理论基础。方法:将15只新西兰大白兔(幼龄组A (2个月大,5只)、成年组B(12个月大,5只)、老龄组C(36个月大,5只))以投硬币的方式随机选取所有兔子的左膝后交叉韧带作为观察机械感受器数量和形态学变化的对象,选择右膝后交叉韧带以研究韧带各部(股骨端、体部、胫骨端)上机械感受器的分布数量。将所有兔子进行麻醉处死,先对各组兔子的左膝进行手术操作,通过切下后交叉韧带的股骨、胫骨附着点处获取整条韧带,采用改良银染及NS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感受器的形态,并借助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韧带的感觉小体进行研究,统计出各组左膝后交叉韧带机械感受器的数量。其次,采用同样方法,对所有兔子右膝进行手术操作,以获取整条后交叉韧带,再按照后交叉韧带股骨端,胫骨端,及韧带体部,将该韧带分成三段,对ABC三组兔子右膝后交叉韧带各段组织进行NSE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借助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从而获取右膝后交叉韧带各部机械感受器的分布数量。结果:改良银染色观察,光镜下可较清楚辨别Ruffini型小体及游离神经末梢,其它感受器结构不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NSE染色方法,在兔膝后交叉韧带上发现了Ruffini型小体、Pacini型小体及Simple lamellar小体(单片层小体),形态学上未明确分类的及游离神经末梢,但未发现Golgi腱器官。单片层状小体和Pacini型小体都显示为类似的结构即一个中央的轴突,周围环绕未发育的或成熟的内核,在外侧环绕有一个被膜下空间,为较厚的囊状物包裹。Ruffini型小体大多显示为一个有薄层结缔组织囊的梭形小体,其轴突经NSE染色明显。相比于幼龄组,老龄组的Ruffini型小体, Pacini型小体和单片层小体数量显著减少(P<0.01)。成年组后交叉韧带上Ruffini型感受器数量显著低于幼龄组(p<0.05)。成年组和老龄组机械感受器数量在统计学上无差别。证实了机械感受器总数量随着年龄的增加显著下降并且在幼龄组与其他两组之间统计学上有显著的不同(p<0.01)。尽管没有量度标准和统计分析来用于对机械感受器大小的表述,但发现幼龄组和其它两组的机械感受器在大小上仍有轻度变化。在A、B、C实验各组中均观察到分布于韧带的体部感受器数量显著低于分布于韧带股骨端及分布于韧带胫骨端的感受器数量(P<0.01),而分布于韧带股骨端的机械感受器数量显著多于与分布于韧带胫骨端的感受器数量(p<0.05)。在我们研究中还发现,随着衰老的进程,机械感受器的在韧带上的分布位置没有发生变化。除了游离神经末梢之外,在后交叉韧带的深部组织中很少有机械感受器分布,它们中的大部分仍都集中分布于韧带与骨的附着点处。结论:随着衰老,健康兔子的后交叉韧带的机械感受器数量明显下降,但其分布位置没有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