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作为一种特殊战略商品,对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正在和平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对能源需求的激增,导致国内能源生产供不应求,且供需缺口逐年增大,对经济发展构成威胁。解决能源供需缺口问题、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应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因此,应在立足国内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海外能源资源。能源不是一般商品,它兼具政治及金融的属性,所以对能源供应安全问题的研究应放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以及能源格局下,结合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供应状况及经济发展形势来进行。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以及非常规能源的发现,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首先,世界能源供需格局发生变迁,能源供给西移,并呈现多中心化趋势。除传统的中东非洲地区外,中亚-俄罗斯地区、东南亚南亚地区由于地区局势相对稳定,能源储量丰富,日益成为重要的能源供应中心。能源需求逐步东移,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亚洲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旺盛,中国和印度成为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其次,“页岩气革命”给世界能源结构格局带来重大变化,非常规油气异军突起,成为未来油气领域勘探开发合作的重点。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需求国。然而,中国富煤少油贫气的能源资源禀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和环境要求的制约,使得中国必须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本研究重点关注海外能源供应,即如何在“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下确保中国从海外能源市场以合理的价格长期稳定地获取能源,以弥补国内能源供应。研究这个问题首先从我国当前的能源安全、能源供应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入手。目前我国获取海外能源存在着能源来源地相对集中,合作水平不高、能源运输通道单一、长期承受价格溢价、在国际能源市场缺少话语权等问题;面临着后危机时代西方社会制造的“中国威胁论”、“能源掠夺论”、“新殖民主义论”等国际舆论、能源富集区不断兴起的“资源民族主义”以及大国竞相博弈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海外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保障。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应对这些挑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未来发展的趋势,发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途径均指向“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既是满足当前全球化的能源市场上,各国彼此倚重、共同抵御能源系统性风险、共同维护国际能源市场安全的需要,更是中国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以弥补国内能源生产供不应求的需要。能源供应安全是中国能源安全中最重要的问题,重视国际能源合作和推动区域能源一体化是中国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中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增长乏力。面对中国的崛起,美欧等大国通过环太平洋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定(TTIP),扩大其在亚太和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影响并围堵中国,目的在于削弱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打压中国市场。中国在经过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后,增速逐步放缓,且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艰难进程中,经济下行压力大,可谓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复杂环境。中国政府积极应对当前国际局势,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加快沿边内陆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对外开放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不仅为我国实现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更广泛地开展国际及区域能源合作、确保海外能源供应提供了新思路,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更加深入的能源合作提供了新机遇。开展区域化的能源合作对于区域内能源供应国、消费国及能源过境国来说,不仅可以通过共建能源基础设施保障运输安全、有效降低各种风险,还可以增强抵御外界冲击的能力并避免价格溢价,从而降低交易成本;长期来看还可以共同提高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地位,并获取相应的话语权。这对于中国实现能源供应安全意义重大。“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包括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向西辐射到西亚中东地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过与我国相邻的众多东南亚国家,向南辐射至南亚地区并向西延伸,其末端到达非洲东部地区。这些地区中多数国家为能源生产国或过境国,与我国有着传统的能源合作。随着俄罗斯中亚地区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该地区成为中国能源对外合作的重要对象;东非大气田以及西非深海盐下气田的发现,使非洲成为世界能源投资的重点;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因其地缘优势的存在,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进口来源地。更为重要的是,在以上区域分布着我国现有的和未来即将开发的陆上和海上能源运输通道。实现能源供应安全,“运回来”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区域内还有重要的的国际及区域性组织和合作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东盟10+1、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海合会、亚信峰会等,这些组织为区域能源合作提供了平台和支持。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也为中国与区域内国家的能源合作提供了贸易投资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因此,“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国与周边区域开展能源合作提供了现实条件,能源合作必将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重点内容;同时以能源合作带动区域内经济合作,也是最终实现“命运共同体”的必经途径。因此,本研究落脚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开展区域能源合作,探讨如何深化区域内双边及多边能源合作,对开展区域能源合作的可行性及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相应的区域能源合作机制,选择了合作模式,明确了合作内容,并针对不同合作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更好地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开展能源合作,实现区域能源共同安全,特别是为确保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提供了较为具体的参考。全文共八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是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简要概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能源安全及国际能源合作的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介绍了本文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二章从能源安全入手,明确了能源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分析了当前我国能源供应安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第三章对于如何解决我国海外能源供应安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即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拓展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能源合作。指出对外开放战略为我国能源对外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提出深化国际和区域能源合作应结合对外开放政策。第四章分析对外开放对我国海外能源供应带来的影响,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我国与周边区域开展能源合作提供的新机遇和新思路;明确新形势下在“一带一路”区域范围内开展能源合作是实现中国能源供应安全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第五章根据能源经济理论、区域合作理论、能源合作博弈理论及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理论,为开展“一带一路”区域能源合作提供理论支持。第六章分别就中国与中亚俄罗斯地区、中国与西亚非洲地区、中国与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能源合作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合作前景进行分析,结合“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对未来进一步的合作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构建区域能源合作机制的可行性,对实现路径、合作模式及合作内容进行具体探析。第七章从相对微观的层面对政府以及企业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区域能源合作提出政策建议。第八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对未来国际以及区域能源合作研究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