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为了取得有使用价值的资源,达到自身发展的目的,不断地改造着地球表面环境,呈现现出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资源变化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分析区域林地资源变化及其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对区域的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有促进作用。因此本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淅川县为例,使用2004年TM、2009年TM、2014年GF1号影像等数据,在PIC、Arcgis9.3等软件支持下,分析其2004-2014年的林地资源以及其它土地利用变化,并利用InVEST模型对森林生态系统关键服务功能(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和土壤保持)进行定量评估。得出以下结论:(1)2004-2014年,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增加6.97%、0.07%、0.05%,耕地面积减少0.78%。在林地资源变化趋向上,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和苗圃地表现出增加的总趋势,而未成林造林地、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呈相反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林地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坡度较陡地北部山区,耕地和建设用地密集分布于海拔低,相对平缓的东南部地区。(2)2004-2014年的林地资源变化主要由政策实施、人口变动以及居民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三大因素所驱动。政府积极开展森林建设(如退耕还林工程),淅川森林覆盖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民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外出务工,导致大面积耕地变动为有林地。(3)伴随林地资源变化,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相应显著变化,10年间县域水源涵养量功能下降19%(但相对降雨量下降速率,相对涵养水量15.51%),森林水质净化功能提高29%,土壤保持功能增加6%。10年间县域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和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的高低与森林覆被的高低程度呈正相关,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4)各森林类型其生态服务功能年际差异表现为: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均有所下降,水质净化功能持续提高,土壤保持功能先增后减。对比五种森林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有林地的服务功能最强,其次为灌木林地和疏林地。(5)10年间,单位面积水源涵养变化量最大,均达到1000m3/hm2以上;耕地转化为有林地、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转化为有林地的平均土壤保持增加量最大,均达到60t/hm2以上。从单位面积氮输出量减少量来看,导致区域氮输出量减少的主要用地变化类型为耕地转化为有林地、耕地转化为未成林造林地、建设用地转化为有林地,均达到3kg/hm2以上。(6)在未来的规划中对保持水质的重要区域(北部)进行保护,同时规避对污染物贡献最大的东南部地区的破坏。对于立地条件差的北部山区,可采取“顺边际化”的策略。对于地形起伏较大,居民点较为分散的中部地区,应合理布局新居民点的位置,使承包地靠近新居民点。对于地形平坦的东南部地区,可采取“反边际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