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氧化氯(ClO2)作为饮用水消毒中替代液氯的A类消毒剂,具有高效、广谱以及几乎不产生有机卤代消毒副产物的优点。但ClO2消毒过程中也会生成无机消毒副产物(ClO2–、ClO3–),尤其是Cl O2–的超标,已成为限制其在饮用水制备领域安全应用的重要问题。众多研究表明,ClO2制备过程、自衰减过程以及与水中还原性物质的反应过程是Cl O2–生成的三个主要途径。为此,本研究以这三个方面入手,开展了无机消毒副产物生成规律与机制的系统研究,并以实际水样为对象,探索了Cl O2无机消毒副产物控制方法。本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硫酸浓度、氯酸钠浓度和H2O2与氯酸钠的摩尔浓度比等因素对R11法制备ClO2效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R11法最佳制备工况为:反应时间60min,反应温度75℃,硫酸浓度6mol/L,氯酸钠浓度450g/L。在R11法制备Cl O2过程中,生成液中几乎不含ClO2–;ClO3–为主要的无机DBPs,主要来自于未完全反应的反应物氯酸钠,含量与氯酸钠的转化率相关。(2)通过化学反应动力学实验,计算得出在pH=7的中性水溶液中ClO2的衰减反应级数为一级、并建立起浓度和温度相关的自衰减反应动力学方程模型为v=1.30×106e-5484.72/Tc1.14,活化能数据表明ClO2在常温下即可发生衰变。中性条件下,Cl O2自衰减仅生成少量ClO2–,且规律不显著;ClO3–浓度随着衰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上升,Cl O2初始浓度、温度和光照对Cl O3–的生成有促进作用。(3)水中的Fe(Ⅱ)、Mn(Ⅱ)、S2-等无机还原物,以及天然有机物(NOM)对ClO2–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但反应机制不同。Fe(Ⅱ)和S2-除了会还原ClO2外还会继续还原ClO2–。Mn(Ⅱ)会导致具有吸附和催化氧化作用的Mn O2的生成从而影响反应的进行。NOM几乎不与ClO2–发生反应。无机还原性物质的ClO2–生成比率(70%)高于天然有机物(60%)。ClO2氧化可引起NOM中大分子量物质转化为小分子量物质,疏水性物质转变为亲水性物质;中、大分子量(1K-100K Da)的NOM与Cl O2反应Cl O2–生成比率最高。(4)三种实际水样的ClO2消毒实验表明,水中无机还原性物质和天然有机物浓度的高低共同决定了ClO2–的生成量。针对长江水源水的常规水处理工艺中,混凝沉淀能通过去除水中腐殖质类物质来控制ClO2–的产生,相比直接消毒(预氧化),Cl O2–降低了14.60%。ClO2预氧化+混凝工艺能显著控制消毒阶段ClO2–的生成,但需要增加一道Cl O2–去除工艺;增加Fe2+去除工艺后,Cl O2–能减少26.53%。使用KMn O4作为预氧化剂时,Cl O2–能减少34.69%,但需控制好预氧化剂投加量,过高甚至会造成相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