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不同听力类型的突发性聋患者血常规参数的差别;(2)探讨声音治疗对突发性聋患者的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了 37例低频、28例高频、32例平坦、32例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和31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之间的血常规参数的差异。所有入组研究对象进行外周静脉采血,血常规参数包括: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中性粒/淋巴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to-lymphocyte,NLR)、血小板/淋巴细胞百分比(platelet-to-lymphocyte,PLR)。根据所有患者治疗1月后纯音测听结果,各个实验组分为恢复组和未恢复组,比较恢复组和未恢复组上述血常规参数的差异。(2)将44例年龄在19~55岁之间的突发性聋患者随机分成声音+药物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声音+药物治疗组20人,药物治疗组24人,药物治疗组给予地塞米松、灯盏花素、金纳多等治疗。声音+药物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耳进行声音治疗,对侧耳不给声,声音经过平衡器处理。治疗前、治疗后1周和1月进行纯音测听、安静和噪声环境(信噪比为-2 dB)下正常语速和时间压缩语句(0.7倍、0.6倍和0.5倍)言语识别率以及间隔探测阈值测试。结果:(1)4个实验组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PL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频型、平坦型和全聋型听力下降组的白细胞计数和NL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平坦型和全聋型听力下降组的MPV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频型、平坦型和全聋型听力下降组的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个实验组的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下降未恢复组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MPV、NLR、PLR显著高于未恢复组(p<0.05),淋巴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恢复组(p<0.05)。平坦下降未恢复组MPV显著高于恢复组(p<0.05)。(2)两组患者基线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纯音测听阈值均有改善,但是声音+药物治疗组突发性聋患者听力在125和250 Hz恢复好于药物治疗组患者(p<0.05),在其他频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两组患者纯音测听阈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和1月,声音+药物治疗组的间隔探测阈值和噪声状态下正常语速和时间压缩言语识别率均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1)血常规参数的改变可能与突发性聋的发生有关,但是,不能用来区分不同听力类型的听力下降。淋巴细胞计数及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MPV、NLR、PLR可能跟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的预后有关。此外,MPV还可能与平坦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预后有关。(2)声音治疗有助于提高突发性聋患者纯音听力、言语识别率和gap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