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酮类化合物红霉素及抗霉素的碳骨架改造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bby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微生物和植物产生的聚酮类化合物种类繁多,数目庞大,是一大类生物活性优良的天然产物,目前已经成为新药开发的重要来源。其特殊的化学结构和生物合成机制,为合理化修饰生物合成途径获得结构类似物以及建立天然产物类似物库奠定了遗传和生物化学基础。红霉素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细菌感染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致敏性低,成药性好等特点使得它在临床抗菌药物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红霉素复杂的化学结构和在利用化学修饰进行结构改造上的局限性,基于生物合成途径改造的组合生物合成方法已经成为目前对红霉素进行结构改造获得新型红霉素衍生物最为有效的方法。本文以红霉素高产菌S.erythraea HL3168为研究对象,以通过AT置换向红霉素聚酮碳骨架中引入新型侧链为目的,探索了通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接合转移向该株红霉素高产菌中转入外源基因的可能性。最终建立了该高产菌稳定的遗传操作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利用CRISPR/Cas9技术介导的基因编辑构建得到了 eryAⅢ基因缺失的突变株。此外,通过对其基因文库的构建和后期筛选修复得到了包含有6-dEB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粘粒,并在该粘粒上添加了 AntEV350G以提高CCR的选择性,通过回补实验证实了该粘粒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将来源于聚酮化合物Splenocin(SPN)生物合成基因簇中具有宽泛底物选择性的SpnD-AT模块通过置换引入红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中,结合AT与上下游两侧linker区域的相互作用,通过打靶构建了包含四种不同置换区域的粘粒:1)只置换AT结构域;2)置换上游linker区域(KS-AT linker)、AT 以及下游 linker 区域(ATPost-linker);3)置换上游 linker区域(KS-AT linker)和 AT;4)置换 AT 和下游 linker 区域(AT Post-linker)。将其导入eryAⅢ基因缺失的突变株构建四种置换突变株,通过后续喂养实验希望向红霉素结构中引入不同的活泼官能团或芳香环侧链,对红霉素碳骨架进行结构改造获得一系列具有活泼官能团的新型化合物。通过最终产生衍生物的效率来确定最佳的置换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科学的AT置换理论。天然抗霉素(Antimycin,ANT)是通过聚酮合酶和非核糖体肽聚酶的杂合体系合成的,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在本课题组前期对抗霉素的研究中发现了首例来源于苯丙氨酸的芳香性延伸单元并阐明了其生物合成机制,本课题以抗霉素原始产生菌Streptomyces sp.NRRL 2288为研究对象,借助前期的工作基础,以进一步的发展其它氨基酸引入聚酮碳骨架中的新方法为目的,通过对其β-氧化途径的阻断构建了烯酯酰水合酶(fadB)缺失的突变株,在此基础上,通过喂养5-氯戊酸发现目的产物氯丙基取代的Antimycin类似物的产量有明显提高。进一步证实了在阻断了 β-氧化途径的体系中,5-氯戊酸形成α,β-不饱和的酰基辅酶A后无法在进行后续的降解,有利于被CCR蛋白识别转化成相应的延伸单元。同时还初步尝试了喂养赖氨酸,鸟氨酸,甲硫氨酸相应的氧化脱羧降解产物。这为后续构建Ligase和烯醇还原酶基因强化表达的重组菌株提供了基础,也为基于AntE的晶体结构对其催化活性进行优化,针对一些没有活性或活性欠佳的底物对AntE进行定向改造以获得催化活性提高的突变蛋白提供了指导。
其他文献
天然湖泊根据其自然演变过程大致分为硅酸盐-碳酸盐、氯化物-硫酸盐以及硫酸盐-氯化物水阶段,而在不同类型水体中不同级分胡敏酸(Humic acid,HA)对Hg2+的非生物还原过程机制还
氮氧化物(NOx)的去除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丙烯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with propylene,C_3H_6-SCR)已被广泛研究。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复合金属氧化物ZrNiAlO和MnNiAlO催化剂,对其C_3H_6-SCR的反应性能及原理进行了考察,并对比了催化剂的抗硫能力,探究了硫毒化的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择水
研究背景及目的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之一,其特征是呼吸系统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喘息、气短、胸闷、咳嗽和可逆性气流受限等。它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不同的表型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周龄中国黄羽鹌鹑哈德氏腺、脾脏和盲肠扁桃体的组织学结构特点,找出随周龄增加,哈德氏腺、脾脏和盲肠扁桃体的组织学动态指标的变化规律,为探明中国黄羽
半干旱地区河水与地下水的密切水力联系和频繁转化,是半干旱生态系统的重要驱动力,也是陆地水文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可以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污染治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取锡林河水库上、下游两个典型河段为研究对象,在2016年7-9月和2017年4-6月进行季节性监测采样,同时,2017年4月6日-25日进行逐日监测采样,结合水动力学和水化
多粘菌素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对抗治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中国的研究人员最先发现并定义了由质粒介导的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随后世界各地也相继有了该基因的
铊是一种在地壳中微量存在并分散分布的剧毒重金属元素,是环境保护署(EPA)的首要污染物。土壤中的铊容易被农作物吸收,进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据报道,Tl对哺乳动物的毒性比Hg、Cd、Pb、Zn、和Cu更剧烈;自从在Tl-Ca-Ba-Cu-O体系中发现了高温超导材料以来,铊作为未来潜在的主要污染源,已经引起了更多关注。目前关于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铊在土壤、植物以及水环境污染方面的研究,铊对
多氯联苯(PCBs)作为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人类致癌物,因过去长达半个世纪的全球广泛使用和降解技术的缺乏,其污染分布持续到当前,仍十分普遍。按照PCBs苯环上氯取代基的个数,PCBs可分为低氯联苯(氯原子≤4个)和高氯联苯(氯原子>4个)。而低氯联苯在某些地区的空气中含量相当高,比高氯联苯更易通过吸入途径进入人体,进而发生代谢转化。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已证实人类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s)
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平均寿命不断地增长,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冠心病、糖尿病等中老年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正逐年增长,如何进行防治
背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病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超过10%。高血压是CKD进展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血压是延缓CKD进展的关键,CKD患者高血压的患病率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