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间货币市场是我国利率自由化进程中的重要建设部分,其作用在于消除社会体系中资金分布的不平衡现象,提高资金作为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成熟的银行间货币市场还能够为货币当局的宏观调控政策操作提供有力的支撑平台,并且通过银行间货币市场中的各种利率价格对政策调控的反应及时反馈调控的有效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已经完全脱离行政管制,由市场主体自主议价决定,已经能够有效反应金融市场和经济体系的运行状况。但由于我国利率体系尚未完全市场化,商业银行作为银行间货币市场的主要参与机构,其投融资行为尚存在一定的软约束性,这造成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只能代表局部性均衡,不能代表整个社会体系资金供求均衡的状态。由于我国银行间货币市场体制不健全,导致其市场整体的利率走势仍然受制于金融市场中一些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使得基准利率地位无法确定存在多头利率基准的现象,从而使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管理和金融产品定价等业务因为没有统一的权威基准而无法有效开展。另一方面,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利率波动也会受到央行政策调控的显著影响,从而给市场主体的资产负债管理造成冲击。本文从银行间货币市场短期利率的动态行为出发,分析目前银行间货币市场各个利率体系的基准性以及央行在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调控模式下其决策行为的量化特征。本文以我国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利率行为特征以及货币政策运行状态的量化分析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了偏t分布下的GARC H模型、基于变差理论的波动率计算模型、非平稳利率选择模型、非平稳因子分析法以及数据挖掘等量化分析方法,结合我国银行间货币市场实际情况和央行在宏观审慎下的货币政策的操作情况,对我国银行间货币市场的短期利率的基准性水平、价格走势和波动特征以及央行动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定期存贷款利率的调控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市场主体准确把握我国银行间货币市场短期利率走势和央行的货币政策决策行为,为机构投资者的金融产品的定价、利率风险管理以及套期保值等业务操作提供参考基准,同时也为央行通过在银行间货币市场进行交易以引导和控制短期利率价格走势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