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炎性反应及术后镇痛等方面的影响,从而探寻一种更加适宜的麻醉方式。方法选取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90例,性别不限,年龄187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Ⅲ级及以下,分为全身麻醉组和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组(GE组)。其中全身麻醉组根据是否应用右美托咪定再分为全身麻醉不含右美托咪定组(G组)和全身麻醉含右美托咪定组(GD组)。三组患者随机入组,每组30例。GE组于麻醉诱导前行T7T8硬膜外穿刺置管,2%利多卡因3ml确定平面后用0.375%罗哌卡因35ml/h持续硬膜外泵注。全身麻醉组采用双盲法在麻醉诱导后于10min的间隔时间内,静脉泵注20ml药液,内含右美托咪定1μg/kg或生理盐水。三组麻醉诱导以BIS值4060为目标,采用丙泊酚TCI 34μg/kg、舒芬太尼0.50.6μg/kg、罗库溴铵0.9mg/kg,双腔支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同样以BIS值4060为目标调整丙泊酚TCI的用量,术中间断注射舒芬太尼、罗库溴铵。于手术前(T0)、手术结束时(T1)、手术后24 h(T2)三个时间点,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T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比例和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相关的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水平。麻醉结束时记录丙泊酚、舒芬太尼、输入液体的量和手术时间。记录术中特殊情况,随访患者手术后2h(T3)、手术后24h(T4)两个时间点的镇静、镇痛评分情况,记录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结果G组、GD组、GE组分别有6、2、5例患者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为良性病变,予以剔除。三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组在T1和T2时间点的CD3+、CD4+、NK细胞比例和IgA、IgG、IgM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T0时间点(P值均<0.05),IL-1β、IL-6、IL-10的水平显著高于同组T0时间点(P值均<0.05)。三组间各时间点CD3+、CD4+、CD8+、NK细胞的比例和IgA、IgG、IgM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G组相比,GD组和GE组在T1和T2时间点IL-1β、IL-6的水平显著降低,IL-10水平显著升高(P值均<0.05)。与G组相比,GD组与GE组的术后镇静程度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组、GD组相比,GE组的术后镇痛效果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腔镜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与全麻不含右美托咪定组相比,右美托咪定能减轻促炎性因子的释放,改善患者术后的镇静,减轻患者术后的恶心;硬膜外阻滞麻醉不仅具备右美托咪定的上述优势,而且能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因此右美托咪定不能完全代替硬膜外阻滞,排除对于硬膜外阻滞操作并发症的顾虑,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是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最佳的麻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