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高速增长,预示着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经济史、贸易史研究及其现状分析领域必将出现新的研究特点与趋势。198.4年由川胜平太、滨下武志、杉原薰等共同提出的以亚洲为研究单位的亚洲贸易圈理论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该新理论认为,在19世纪西欧侵入亚洲之前,亚洲各国各地区之间就已存在着广泛的贸易圈,不仅规制了西欧在亚洲的贸易模式,而且被认为是战后亚洲工业化得以顺利展开的前提条件。在现状分析领域,近年的研究可谓活跃,但基本上以国别为单位,从现代化的角度研究贸易模式、贸易竞争关系、贸易商品等,众多的研究依然停留在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分析层面,缺乏新的突破可陈。本文借鉴日本历史学界将亚洲作为一个研究整体的分析方法,并结合运用数量经济(史)学的研究手段,对本论题展开研究。尽管亚洲贸易圈理论承认亚洲贸易圈是战后亚洲工业化得以顺利展开的前提条件,但由于研究志趣的相异,并没有对战后的情况进行更多的深入研究,本文是对其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基于以上的学术研究特征,并在参照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聚焦于贸易现状与历史基础的关系问题,将历史研究与现状分析贯通展开研究,可谓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亚洲国家或地区存在着悠久的贸易历史,并形成了亚洲独特的贸易秩序和方式;近代以后的“西方冲击”对中国和亚洲地区传统的贸易往来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前者在某种程度上同样受到了后者传统贸易秩序的有力回击和挑战。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在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的基础上,综述了现有的关于中国与亚洲国家或地区贸易研究的主要成果,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第二章是中国与亚洲国家或地区贸易的历史概述;第三章主要通过1913-1939年和1986-2011年中国与亚洲贸易数据的比较,得出结果的同时承接下文;第四章对中国与亚洲地区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贸易地位、主要贸易国家、商品结构等;第五章则对中国与亚洲国家或地区贸易延续性和断裂性问题展开理论与史实相结合的分析探讨;第六章在总结了本文主要论点的基础上,对当今中国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提出了启示和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