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区微环境的观测和大涡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e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街区作为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微环境对居住者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借助北京市气象局社会化观测系统在门头沟城区从2019年11月到2020年11月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城市微环境观测试验,采用局地气候分区,分析了局地环境对近地面气温、比湿、风场的影响,深入探讨了城市内部微环境的局地差异、初步分析了原因;并利用并行大涡模拟模式(Parallelized Large-eddy simulation Model,PALM)进行了城市街区微环境热动力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中性、不稳定、稳定三种层结时,高层开阔、高层密集、中层密集、稀疏建筑四个局地气候分区流线、风速、垂直速度、湍流能量的差异。智能气象站晴天小风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1)白天气温受太阳辐射、建筑物遮蔽、土地利用、人为热排放的综合影响,高层密集型、中层密集型、稀疏建筑等不透水率较高的地块气温最高,其次是密集树木地块,最后是水体地块;夜间气温主要受城市冠层特性和人为热排放(交通、生活)的影响,中层密集型地块气温明显高于其他各地块,在各季节均一致。建筑物密度越大气温越高,中层密集型地块夏季日平均气温偏高0.68℃(与稀疏建筑地块相比,下同),高层密集型地块冬季日平均气温偏高0.66℃。密集树木地块夏季的降温效应(0.3℃)强于冬季(0.07℃)。水体的降温效应主要体现在夏季白天,平均偏低0.29℃,夜间平均偏高0.45℃;而冬季水体以增温效应为主,日平均偏高0.38℃。(2)比湿在白天与夜间的特征较为一致,由于水体蒸发和树木的蒸腾作用,水体地块、密集树木地块比湿总体较高,高层密集型、中层密集型、稀疏建筑地块因不透水表面水分快速流失,比湿总体较低。比湿的差异仅在夏季的稀疏建筑、中层密集型与高层密集型地块较明显,中层密集型地块日平均偏低0.34g/kg,高层密集型地块日平均偏低0.18g/kg。(3)门头沟城区具有典型的山谷风环流特征,春夏季山风时段均为22时到09时,其余为谷风时段,秋季山风结束时间和谷风起始时间比冬季早1小时。水体地块由于粗糙度较小,夏季、冬季风速日平均分别偏高0.5和0.37m/s;密集树木由于风屏障作用,夏季、冬季风速日平均偏低0.13m/s和0.23m/s;由于建筑物的阻挡作用,夏季、冬季,中层密集型地块风速日平均偏低0.54m/s和0.48m/s;高层密集型地块夏季以阻挡作用为主,日平均偏低0.13m/s,冬季以狭管效应为主,日平均偏高0.032m/s。数值模拟分析表明:PALM能较好地模拟近地面水平温度场和风场,模拟的气温和风速与智能气象站观测的均方根误差仅为0.63℃和0.8m/s。利用该模式开展的城市街区微环境热动力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发现:(1)与中性层结时相比,不稳定层结时水平涡旋环流结构被削弱、垂直涡旋环流结构得到加强,而稳定层结时则与之相反,该现象在高层密集型地块最为明显,然后依次是中层密集型、稀疏建筑、高层开阔型地块。(2)建筑物的迎风面和背风面均为风速的低值区,风速的高值区和高切变区位于建筑物两侧和建筑物顶部;湍流能量的高值区位于建筑物拐角处、建筑物间隙之间以及部分空腔区。(3)不同层结时,垂直速度差异最大的地方是建筑物背风侧空腔区,不稳定层结时空腔区垂直运动明显增强,而稳定层结时则与之相反,这在高层密集型地块最为明显,然后依次是中层密集型、稀疏建筑、高层开阔型地块。高层密集型地块垂直剖面上,与中性层结相比,不稳定层结时建筑物空腔区内上升气流平均增大1.4m/s,下沉气流平均增大1.2m/s,增加近一倍,与建筑物动力影响相当。(4)在高层密集和中层密集型地块,不稳定层结相比中性层结时,空气交换率平均分别增加67m2/s2、12.2m2/s2,增加1.2、1.1倍。本文所用研究方法及揭示的城市微环境特征,可为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本研究在前期PCR介导的信号标签随机突变库基础上,以感染小鼠为模型,筛选鉴定流产布鲁菌毒力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布鲁菌毒力相关基因的功能,构建了一系列用于布鲁菌克隆和表达外源基因的质粒。之后,对布鲁菌一个LysR家族调控子的功能进行详细阐明,为布鲁菌致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共获得56株流产布鲁菌减毒突变株,鉴定53个毒力相关基因,其中,39个是本研究中新鉴定的基因。2.注释53
本文利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III)2015-2016年土壤湿度自动站观测资料和我国自动雨量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夏季土壤湿度的动力学特征,并结合地面气象站逐日土壤温度资料,评估了多套青藏高原暖季(4-10月)土壤湿度产品(ERA5、ERA-Interim、MERRA-2、CFSv2和NOAH2.1)。主要结论如下:(1)青藏高原土壤湿度西部偏干
无论气候变化的监测和检测,还是气候变化的原因判别,都依赖可靠的长序列地面气温观测资料。目前,城市化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球陆地区域地面气温观测资料中系统误差的最主要来源之一。在我国的气候变化研究领域,所用的基础资料一般来自于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基准气候站(本文简称国家站)。已有的区域研究表明,这个观测网的地面气温资料序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的系统偏差。因此,如何在全国范围
基于ECMWF再分析资料、我国台站降水和气温资料,从夏季高原季风环流系统特点出发,定义了能较好表征高原夏季风环流变化的特征指数。通过合成分析、相关分析、Morlet小波分析、曲线拟合等分析方法,分析了高原夏季风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揭示了高原夏季风强弱异常时的环流特征及高原夏季风对中国夏季气候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高原夏季风与华西秋雨的关系,最后讨论了南亚高压东西位置异常与高原夏季风的关系,并分析
伴随着我国14亿人口和大气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以及持续4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北京及其周边地区(BIV)秋冬季的持续性气溶胶污染事件(HPEs)在不断增加,并于2013年达到峰值。特别是从2013年至2017年,中国政府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称为“大气国十条”)并在2017年之前大幅减少了污染物排放,自2017年以后,是否仍会出现HPEs?以及在HPE的中期,是否还会出现PM2.5爆发性增长
本研究对3-4月龄五指山小型猪(WZSP)近交系的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进行了自体皮肤移植和异体皮肤移植的观察实验。重点观察异体皮肤移植和自体皮肤移植术后,WZSP的存活、移植皮片的存活以及移植后28天内局部和全身有无免疫排斥反应发生。在12头雌性和雄性WZSP近交系的异体和自体皮肤移植实验的观察期间,从取皮、植皮、缝合、打包、包扎固定整个手术过程中完成顺利。所有WZSP近交系均未出现呼吸、心率等生
红外高光谱干涉仪由于其多通道、大入射辐射通量的优势已经成为星载大气探测的重要仪器。红外高光谱干涉仪因结构复杂,其定标精度受到多种定标参数不确定性影响,且部分定标参数随时间缓慢变化,因此需要不定期更新。然而,在轨观测包含多种不确定性,同时一些定标参数的不确定对定标精度的影响特征具有相似性,因而如何从在轨观测中演算出合理的定标参数值一直是仪器在轨定标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论文发展了一种能够从耦合定标
气溶胶对全球气候变化、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等都有重要的影响,是辐射强迫评估中不确定性最大的影响因子。对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相关参数的准确描述可以为区域气候模式中气溶胶光学特性参数化改进提供科学基础和有效的约束条件,对于减小辐射强迫评估中的不确定性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北京城区针对干状态下(RH<30%)PM1和PM10粒径下气溶胶光学特性开展了为期三年的近地面观测研究
籽粒大小是决定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籽粒性状除了受外界环境影响外,也严格地受内在遗传因素所限制。水稻中仅少量基因被鉴定控制了粒长、粒宽和粒重,尚缺乏完善的调控籽粒大小的遗传机制。本研究中鉴定了一个泛素相关蛋白OsDA1正向调节了粒宽、粒重。组织表达和GUS染色显示该基因几乎在所有组织和器官中表达,尤其在花序和幼穗中表达量最高。VP-OsDA1和EAR-OsDA1过表达植株籽粒宽度出现了截然相反
酵米面黄杆菌,不但能在酸酵玉米面中生长产毒,而且也可以在变质鲜银耳中产毒,引起食用者中毒,病死率分别达40%和29.2%,引起人们的不安。因此对影响该菌在食品中产毒因素的深入研究,实有必要。采用正交设计法及荧光分光光度法及微生物测毒法对三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