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血管生成指从已存在的血管产生新血管的过程,它是哺乳动物个体生长、发育和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状况下,正常成人仅在某些特定时期,如伤口愈合和女性的月经期和妊娠期,血管生成处于活跃状态。此时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合成增加同时伴有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合成减少。这种血管生成是一个受到严密调控的过程,经过暂短的增殖期后,血管内皮细胞很快回到正常的静止状态。但在一些疾病状态下,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疾病、关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生成指从已存在的血管产生新血管的过程,它是哺乳动物个体生长、发育和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状况下,正常成人仅在某些特定时期,如伤口愈合和女性的月经期和妊娠期,血管生成处于活跃状态。此时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合成增加同时伴有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合成减少。这种血管生成是一个受到严密调控的过程,经过暂短的增殖期后,血管内皮细胞很快回到正常的静止状态。但在一些疾病状态下,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疾病、关节炎和其它一些炎症中,由于正常的血管生成调控机制失控,血管生成又变得十分活跃并促使和维持这些疾病状态的延续和发展。特别指出,实体肿瘤的生长不仅具有血管依赖性,而且在肿瘤转移灶播散和生长过程中,血管生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内血管生成受到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两方面的调节,当二者之中的某一方面或两方面都出现变化时,就可能使血管生成表型出现转换。 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是一组由多种细胞分泌的或由较大的蛋白分子降解后产生的多肽分子。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是两个最新发现的小鼠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二者都具有强烈抑制小鼠原发肿瘤和转移瘤生长的功能。但至今还没有有关人内皮抑素血管生成抑制活性的报道。Mig是一个具有血管生长抑制活性的ELR-CXC趋化因子家族成员,但它的血管生成抑制机制还不清楚。为了获得人内皮抑素并确定其活性,同时为了获得小鼠内源性血管生长抑制因子并比较它们的活性,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因子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本课题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1)从人成纤维细胞中克隆了人胶原纤维ⅩⅧ C末端与小鼠内皮抑素高度同源的基因片段,即推测中的人内皮抑素,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高效表达;用金属亲和层析法纯化了重组蛋白并在小鼠Lewis肺癌模型中进行了抑癌活性测定。2)克隆了小鼠Mig、
其他文献
汉坦病毒主要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对其结构蛋白的免疫学研究表明,病毒糖蛋白(GP)和核蛋白(NP)都与保护性免疫有关,其中囊膜糖蛋白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但其免疫原性较弱;NP的免疫原性最强,它诱生免疫保护的机制被认为与其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应答有关。本室前期研究工作证明其抗原位点主要集中在S基因编码区5’端约0.7Kb片段的编码蛋白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两种结构蛋白的相互关系并使之优势
研究背景 细胞在新陈代谢和完成各种生理功能过程中,不断面临着细胞内外渗透活性分子在细胞内外的流动,从而不断产生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变化,使细胞处于不断变化的渗透梯度中。由于细胞对水的自由通透性,水分会依据渗透梯度通过渗透或水通道流入或流出细胞,从而产生细胞容积的变化。可见既使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细胞的容积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与此相适应,许多细胞进化了自身的细胞容积调节功能,即当细胞受到非等渗刺激而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功能损害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之一,年发病人数为5-10万人,临床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目前尚缺乏特异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种有囊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分为大(L)、中(M)、小(S)3个节段,分别编码病毒的RNA依赖的RNA聚合酶、
本论文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ERK1(p44 MAPK)/ERK2(p42 MAPK)和CREB在神经系统中功能的初步研究,第二部分为aczonin C2A结构域编码序列的克隆、表达和抗体制备。 一,ERK1/2是在细胞分裂和分化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蛋白激酶,而这种激酶在成年动物神经系统中丰富表达的事实又提示它在非分裂/分化的神经元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了解一种蛋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是阐明此蛋
血小板/T细胞活化抗原1(platelet and T cell activation antigen 1,PTA1)是1997年基因克隆的新分子,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成员,胞膜外区含有2个免疫球蛋白V样结构域,表达于活化T淋巴细胞、NK细胞和巨核细胞/血小板表面。IL-2、TNF-α、佛波酯(PMA)和PHA对PTA1的表达有上调作用,TGF-β有下调作用。PTA1单抗可以诱导血小板
成骨蛋白-1(Osteogenic Protein-1,OP-1)又称骨形成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7)。最早由Ozkaynak发现,并于1990年将其基因克隆成功。随后对它的蛋白组成、生物学作用等有了深入的认识。OP-1属TGF-β超家族,与TGF-β家族成员有很高的同源性。人的OP-1基因位于第20号染色体上,其全长cDNA 1878bp,开放读
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中主要的胶质细胞。既往曾认为它在视网膜中只是起支持和营养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许多新技术如纯化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内Ca2+成像技术以及膜片钳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日益增多的实验证据表明,Müller细胞比过去的认识更为复杂的多。它与视网膜神经元之间存在着双向通讯,可通过改变细胞外空间神经活性物质的浓度或通过控制神经元的微环境来调制神经元的活动。因此,在视网膜信息处理中起着主动
IL-2是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共享的细胞因子,能影响垂体细胞增殖和垂体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雌激素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对垂体也有重要的作用,能促进垂体细胞的增殖和几乎所有垂体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雌激素受体(ER)通过一系列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介导雌激素对垂体细胞的增殖和激素的分泌。我们以前的研究表明,IL-2和雌激素在大鼠垂体前叶有交互作用。本课题旨在进一步证实两者在垂体前叶的相互关系,并确定其交互作用的分子
目的 调查意外伤害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采样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意外伤害患儿及其父母,各120例。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事件相关反刍性沉思问卷和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意外伤害患儿父母的创伤后成长总分为(58.23±14.23)分,处于中等水平。回归分析显示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和家庭关怀度是本研究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