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文脉是城市演进过程中历史信息累积和更替的结果,也是影响并促进城市特有面貌和性格的主要因素。我国城市发展具有时间跨度长,空域广,文化构成丰富的特征。然而,我国近三十年的城市建设却仍出现了城市形象趋同的现象,而且问题在还不断加深。不仅城市文脉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延续,反而在新政策和现代化建设的影响下出现断裂、扭曲、消亡的境况。人们无法通过对城市文脉的认知了解其他城市的面貌,由于文脉的缺失,对于自己熟悉的城市记忆也变得越发模糊。因此,本文基于环境设计及相关专业体系,针对如何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展开调研分析,通过对现状的反思和多学科论证为重拾城市形象特征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查和案例比较的方法剖析城市文脉的本质、现状与问题诱因。首先对文脉思潮演变和文脉与城市构架关系的理论节点进行梳理,并将城市文脉从“形”(显性要素)与“意”(隐形要素)两个层面对城市文脉进行解析,形成“形意合一”的文脉观;其次,针对我国城市文脉保护与规划的现存问题和潜在机遇,探讨加强文脉保护的城市规划模式以及增强城市记忆的开发机制与城市设计方法;再次,以沈阳市为分析样本,借鉴国外经验,从城市文化古迹的保护与规划方面,对沈阳和悉尼两座城市进行比较研究。基于沈阳地域文化特点、城市环境建设现状、政策效力等具体条件,对沈阳城市文脉的保护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提出改良性方案。本研究通过对多个学科领域中文脉的概念、内涵的理解与分析建立了城市文脉的认知框架,用于应对目前城市文脉发展策略中片面视域和单一手法,为政策制定者和环境体验者提供多层次的城市视角。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探索文脉“形”“意”要素的现实意义,依据美学原理修正城市文脉表象化的倾向,引发人们对于城市文脉的二次认知和城市文化的保护意识。以沈阳市作为切实分析对象,发现城市文脉保护机制的不足与隐患,结合本地特色与外来经验,优化沈阳现有的文脉保护策略并对机制的空缺进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