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是以萧乾的小说集《篱下集》和《栗子》为考察中心,通过这两部小说集的创作,从生存现象学角度,结合萧乾自身的生存经历、思想接受、社会环境等,来分析研究他是如何的审视社会、人生,呈现出一种怎样的精神思考历程。
论文分为三个章节:
第一章从其生存体验来阐述其“虚无”思想产生的缘由、根基。萧乾受京派作家指点,受京派追求的忧郁、孤寂的审美基调影响,创作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忧郁、孤寂,加之他童年悲苦的生活经历,促使其对人本质的怀疑和对生命虚无感的体认。
第二章结合具体作品论述其“虚无”的表现。萧乾《篱下集》的创作主要取材于下层贫苦的社会民众,并非像大多数作家从阶级论出发、从社会压迫出发,对这些下层人采取一种同情、怜悯的眼光,他立足于这些人物之中,去观照这些人物身上本身存在的人性之恶,人性冷漠与自私,和作品主人公不可更改的悲剧命运,因而才有了同阶级兄弟姐妹之间的压迫,亲人、乡亲、朋友等对于可怜之人的无情漠视。从此悲凉、惨痛的生存之中,见证“人间的压迫”与“无爱的生存之境”,从此两个角度来体现萧乾内心深处藏匿的“虚无”思想。
第三章重点论述萧乾走向反抗之路的具体因为以及在作品中是如何来体现这种对现实的反抗的。直接萌生于黑暗社会现实的“虚无”感,随着民族危机、社会抗战呼声高涨的推动,京派文人的提倡,挚友的再三鼓舞,从此而来的《栗子》集超越生命的虚无,在与悲惨的人生命运的搏击中,表现出人的觉醒,反抗意识的增强。更加紧密地联系社会现实,文本中列强凭借宗教对中国进行文化、政治侵略,塑造虚伪教徒形象,通过对它们的深入鞭挞,来凸显对黑暗现实的反抗,表现人性的崇高与爱国之情。
萧乾对生命的思索,首先源于生存的“虚无”,继而是走进现实河流,反抗虚无,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切实观照,反抗这黑暗的社会现实,这就是萧乾生存之思的本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