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稳定性碳、氮同位素技术是用于牛肉产地溯源的有效方法。本课题首先为了解决实际研究中牛肉样品采集困难及成本问题,设计了脱脂牛肉、粗脂肪和牛尾毛组织之间的δ13C、δ15N值的相关性试验,得到了它们之间δ13C值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R2肉毛=0.9635、R2脂肉=0.9540和R2脂毛=0.9823,δ15N值的为R2肉毛=0.8929,说明了这三种组织之间碳、氮同位素组成有显著的相关性。在以后利用碳、氮同位素技术的研究中可以用牛尾毛组织代替牛肉组织作为试验样品。根据动物组织中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因素,研究了品种和饲料对牛尾毛组织中δ13C、δ15N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对牛尾毛组织中δ13C、δ15N值的影响远大于品种和个体的影响,尤其与主饲料的成分密切相关,而且饲料对δ13C值的影响程度大于对δ15N值的影响。接着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例,研究了利用牛尾毛作为试验样品进行小地理范围牛肉产区划分的可行性。综合对试验数据的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得到的分区结果为杨凌区、眉县为一个产区;岐山县、乾县、永寿县为一个产区;麟游县单独为一个产区;而扶风县、凤翔县则差异和聚类情况不明显,样品可分别划分至以上三个产区。结果表明利用该种方法进行小地理范围的牛肉产区划分是有效可行的。将关中地区育肥牛的四种主饲料(麸皮、玉米、小麦秸杆和草料)的δ13C、δ15N值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采样区县麸皮、玉米、小麦秸杆中的δ13C值和玉米、草料中的δ15N值在显著水平(P<0.05)上无差异,说明各区县饲料整体无明显区别。结合关中地区牛肉产区划分的结果分析,得出各区县使用饲料的种类和配比不同是造成牛尾毛组织中δ13C、δ15N值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结合关中地区地图推断利用碳、氮同位素指纹技术的方法可以进行牛肉产区划分的最小范围为20km~30km之间,由于牛肉的产区划分的影响因素较多,不能简单地由此推断别的地区进行牛肉产地溯源的最小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