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中国古典诗歌以其精练的语言,深刻的内容,丰富的意象,强烈的感情,以及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吸引了无数中外读者;再加上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风俗习惯不同,诗歌翻译中历来存在着可译与不可译两种不同的观点。文学翻译难,诗歌翻译更是难上加难;虽然中国文学作品,包括古典诗歌的英文译本,可谓多如星辰,其中却不乏成功的译作。在对伍铁平教授的《模糊语言学》和周方珠教授的《翻译多元论》的学习中可以发现,中国诗歌具有自身的模糊性。笔者认为对诗歌模糊意象作模糊化处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诗歌模糊的可译性问题,从而得到较为“准确”的译文。但任何事物都不能绝对化,要视具体语境而定,也有学者通过具体化来处理诗歌模糊的翻译,其翻译效果也很成功。金元浦的《文学解释学》,伊瑟尔的《本文的召唤结构》与姚斯的《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提出了本文中涉及的意义未定与空白及意义的模糊性,同时国内外一些期刊、论著也出现了关于诗歌模糊及模糊性翻译的论文,也都进一步论证了诗歌模糊的可译性。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运用模糊化同时附之以具体化的手段来处理中国古典诗歌模糊的翻译,阐述并论证了诗歌模糊的翻译的可行性,尤其是通过意象模糊,意境模糊与意义未定与空白等来研究诗歌翻译,可以使诗歌翻译能尽可能地接近原作。本文主要采用模糊理论阐释的方法,收集、分析大量的语料,并用定性方法来研究文本的不同译本,比较得出诗歌翻译中的模糊的优美之处,从而论证了诗歌模糊的可译性。第一章是引言,提出了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与本文的结构。中国古典诗歌是如何的辉煌庞大,我们都有责任把它们翻译成外文,尤其英语,让整个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同时中国文化也能为世界文化大厦添砖加瓦。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艰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的美学原则并将其运用于翻译实践中,并将模糊理论引入诗歌翻译中。绪论#1一、研究的研究工作的缘起#1二、研究现状#2三、研究设想和方法#3第一章眉县杨家村青铜器窖藏及断代#5第一节杨家村青铜器窖藏的相关情况#5一、青铜器窖藏的发现与著录#5二、关于窖藏的形制与性质问题#5三、器物的出土情况#8第二节杨家村青铜器的断代及涉及的西周历法问题#11一、断代#11二、由逑器的断代问题引发的对西周历法问题的重新思索#14第二章铭文集释#17第一节逑盘#17第二节四十二年逑鼎#40第三节四十三年逑鼎#48第四节其他器物#54第三章余论#55第一节单氏家族的世系及单氏家族青铜器系联#55第二节逑盘与史墙盘之比较#57第三节眉县窖藏青铜器出土的意义与学术价值#58结语#62参考文献#63后记#6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