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中华书局凭借新式教科书迅速崛起,随后不久衍伸至人文社科、学术图书、工具书、古籍和杂志出版领域,一跃而为国内第二大出版企业。中华书局的外国文学翻译出版事业虽然起步有点晚,但成长速度很快,不管是从译介数量和规模来看,还是从译本的质量和影响来看,都是值得关注的。本文从文学史和出版史的角度,对1914~1949年中华书局外国文学译著出版的宏观概况和微观特征作一项综合性的考察。首先,本研究将1914~1949年中华书局外国文学译著出版工作划分为探索期(1914~1918)、发展期(1919~1937)和衰退期(1938~1949)三个阶段。探索期以侦探和言情小说出版为主;发展期涌现的戏剧、诗歌和散文等新文学类型开启了现代文学翻译的新纪元;衰退期因抗日战争出版业务大为紧缩,主要以童话出版为主。这三个阶段出版新书超出4/5被收录在20余种丛书中,其中又以《小说汇刊》和《现代文学丛刊》为最多。此外,再版和重译工作亦值得重视,再版频次较高的多为小说、戏剧和童话,出现重译的作品主要以经典名著为主。其次,本研究从直接决定翻译文学质地的译者因素进行分析,力求对决定文学翻译的作者、译本、出版社和译者四个角度进行全面的考量。译者大致可分为旧派和新派两类,前者以鸳鸯蝴蝶派为主,后者多有留学经验,切实地接触过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出现了一批在某一国文学或某一种文学类别领域的翻译专才,其中更闪现出少有的女性译者身影。在择取动机上,由早期的意识形态和市场接受考虑逐渐转向为自主的文学审美。再次,本研究从作品国别、文学体裁、翻译方法和文体呈现四个角度对这一研究主题作微观特征分析。在外国文学译著出版方面,主要以英、法、俄、美文学为主,日、德次之,欧洲“小国文学”也有巨大突破。尤其在莎剧和散文诗翻译方面,起了领先作用。中华书局早期翻译多集中为意译和译述,中后期直译成为翻译主流,但仍伴随有转译、改译和节译的现象。“五四”以前的文言翻译风尚后逐渐被白话文所取代。再次,虽然这段历史距今已逾半个世纪,但中华书局在以作品首译带动出版热潮,促进作家文学创作以及触动短篇小说和童话等文体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其中所折射出的种种出版现象和经验,如“名家”+“新人”的互动出版模式,创建翻译阵地,紧密联系文学团体等措施,仍然能够给当下的出版社诸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