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中央在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至2007年连续出台关于“三农”问题的四个一号文件,2008年中央又作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2009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关键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农村改革中,乡镇企业的崛起又是最突出的现象。而乡镇企业80%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企业,这种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从2002年在中国的沿海城市出现的“民工荒”问题,引起来学术界对于普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的关注。乡镇企业的员工问题成为企业发展中的瓶颈,不少企业花费大量的财力招来的员工也不断流失,要是能找到合适的控制员工流失的措施就有很强的实际利用价值。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前人的研究背景和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首先对乡镇企业、员工流失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乡镇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员工流失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从成本损失、政策性机会成本损失、客户流失以及企业形象受损等进行分析。随后文章通过外部经济政策、员工自身和企业三方面来分析员工流失的因素分析。政府对企业缺乏必要的监督、对本土员工缺乏相应的培训,在员工自身由于工作职位满足程度、职业生涯抱负和预期、对企业的忠诚、工作压力、对其他职位机会的预见、行为倾向等方面都可能导致离职行为的发生。企业作为员工流失损失的直接受害者,文章对于企业方面导致员工流失的因素分析的较为详细,主要从企业用人制度的非规范性、企业经营的狭隘家族观念、企业经营的利润目标短期化、企业内部沟通机制不畅、工作职责设计不合理、处罚严重、工作压力大、员工职业生涯计划难以实现、企业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企业存在用人误区等九方面进行分析。文章的第五、六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分析控制员工流失所需要的措施,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着手。政府要调整企业发展模式、协调产业发展与劳动力之间的关系、全面改革与建构现行的社会管理体系,同时对本土员工要进行适当的培训。企业根据风险防范的理论,可以把员工在企业的工作时间阶段化,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侧重点,招聘期通过充分沟通使得预期风险最小化、任职期和潜伏期对风险进行规避和降低、在员工辞职期进行离职面谈和改善工作、离职后建立离职人员的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