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药物性肝损伤是造成急性肝功能障碍甚至肝衰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而药物性肝损伤致病原因以对乙酰氨基酚最多见。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急性肝损伤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本研究通过建立对乙酰氨基酚导致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经尾静脉、脾脏和门静脉三种不同途径行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SMCs)移植,通过观察hMSC移植前后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小鼠肝腺泡结构的恢复与肝功能的改善情况,评价三种移植方法对肝脏功能及结构恢复的作用及效果。以探讨临床治疗急性肝损伤肝细胞结构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可行性。本研究还应用对乙酰氨基酚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研究其造模不同时间段肝组织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旨在发现与药物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有关的肝组织蛋白质,为进一步研究药物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发病机制提供依据,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能的靶点。[方法]建立对乙酰氨基酚致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6周龄雄性SCID小鼠72只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500mg/kg灌胃,建立小鼠模型。60只随机分成3组,采用经尾静脉、脾脏和门静脉三种不同方式行hSMCs移植,分别与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肝功能检查、免疫荧光、荧光显微镜、网状纤维染色等方法观察hSMCs移植前后SCID小鼠的肝功能及肝脏结构改善情况。将另12只SCID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空白对照组及建模后d2、d5分别处死小鼠4只,取其肝组织,在含0.1%苯甲基磺酰氟(PMSF)的冰盐水中洗净后,将每组4只小鼠的肝组织一起混匀,提取标本蛋白,按照G(?)rg A的方法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将两次电泳所得的凝胶合成该组的一块平均胶,使用Image Master 2D Elite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配比,筛选出在急性肝损伤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有明显表达差异的蛋白质点,选取Volume值相差≥2倍的7个蛋白点进行胶内酶切和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结果]SCID小鼠肝功能在各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经尾静脉移植组肝功能观察指标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经脾和经门静脉移植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较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荧光显示经尾静脉移植的hMSCs只有极少量在肝脏内定植,而经脾和门静脉移植的hMSCs在肝脏有大量定植、分化与增殖。免疫荧光观察到脾及门静脉移植后肝腺泡结构改善明显,尤以经门静脉移植者更为显著。此两种途径移植后hMSCs首先在汇管区定植,通过网状纤维染色发现,随时间的推移,肝脏的腺泡样结构基本恢复,未见明显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小鼠急性肝损伤组织蛋白质组研究显示有7个蛋白质点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经质谱鉴定,获得了3种蛋白质成分,分别是β-actin variant、胆绿素还原酶B和醛缩酶B。B-actin variant和胆绿素还原酶B在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肝组织表达完全缺失,醛缩酶B在造模第2天表达缺失,在第5天重新表达。[结论]①SCID小鼠hMSCs移植具有可行性,无免疫排斥;②经尾静脉、脾和门静脉三种途径的hMSCs移植均能改善小鼠急性肝损伤肝功能,经脾脏、门静脉途径移植组肝功能改善显著;③三种移植方法比较,经脾脏移植的hMSCs在小鼠肝内有较好生长,而门静脉移植的hMSCs在小鼠肝内生长最好;④经门静脉途径的hMSCs移植能改善对乙酰氨基酚造成的急性肝损伤,恢复肝脏腺泡结构,优于其它两种方法,是hMSCs移植治疗的最佳途径;⑤急性肝损伤时β-actin variant、胆绿素还原酶B和醛缩酶B表达缺失,提示这三种蛋白与药物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的致损伤机制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