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伴有外周血血小板破坏增多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常表现为外周血血小板减少伴皮肤、黏膜的於点、紫癜、瘀斑以及鼻和牙龈的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内脏、颅内等严重脏器出血。网织血小板(Reticulated platelet,RP),也称为未成熟血小板(immature platelet fraction,IPF),是从骨髓中新释放入血的年轻血小板,目前被认为是骨髓产生血小板能力的标志,与ITP的发病有重要联系。目的:研究评价网织血小板及其相关参数(网织血小板比率、活化功能等)在ITP诊断、鉴别诊断、疗效监测及辅助指导临床调整用药剂量方面的应用价值和作用。为优化ITP的临床诊治提供更有效的实验室指标。方法:应用血细胞分析仪(Sysmex XN-9000)对83例初诊ITP患者、59例初诊非ITP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和237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进行IPF%检测,对比分析其在上述几组病例间的不同检出特征,探究在ITP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另纳入143例随访ITP患者,观察IPF%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变化,评估其在ITP患者疗效监测中的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对20例初诊ITP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网织血小板比率(RP%)及血小板活化功能(CD62P表达情况)进行研究,通过两组间的结果对比,观察血小板活化水平对ITP患者出血的影响。结果:初诊ITP患者的IPF%显著高于其他各组非ITP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和健康对照(P<0.01)。治疗随访观察,随着治疗的好转,ITP患者血小板逐渐增加而IPF%则呈现相反的逐渐下降。本研究中有三例患者在血小板数升至基本正常但IPF%未明显下降仍处于高值时开始药物减量,随后的随访发现病情反弹。提示IPF%是ITP患者疗效监测中除血小板参数外的又一个重要的无创监测指标;IPF%的动态监测可能对治疗药物减量的时机判断有着重要的价值。此外,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相比,初诊ITP患者成熟血小板的CD62P表达情况(阳性率及平均荧光强度)升高,网织血小板更显著增高(P<0.001),提示ITP患者虽血小板计数减低但出血症状却较轻可能与血小板活化水平升高有关。结论:IPF%是ITP的诊断和鉴别的有效指标,且IPF%的连续监测有望成为疗效判断和药物剂量调整的新的无创指标,与血小板计数联合使用,可以更加全面评估ITP患者疗效及指导患者药物剂量的调整。ITP患者的成熟血小板活化功能增高,网织血小板活化功能明显增高,可能是功能代偿所致,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ITP临床上较轻的出血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