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司法认定问题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wor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据和痕迹被记录在互联网之中。个人信息作为数据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的重要价值属性成为多方主体争相追逐的对象。为了应对公民个人信息频繁被侵犯的现状,2009年我国出台《刑法修正案(七)》,增设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两个全新的罪名,我国开始走上刑法保护个人信息之路。随后,2014年《刑法修正案(九)》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合并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并对内容进行大幅度修改,旨在对其施以更严厉的刑罚,有效的发挥刑罚作用。2017年颁布《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该罪的定罪量刑标准进行了阐明和细化。大数据时代悄然而至,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由于当前在实践中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认定还尚存在一些争议和认定的困难,致使各地操作不一,违背立法者本意并影响该罪的合理适用。为此,本文在梳理总结学界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争议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界不同的观点进行列举与分析,结合大数据时代的新特点,提出大数据时代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合理认定途径,针对当前社会中充斥的海量信息之中哪些信息属于公民个人信息,哪些行为会对个人信息造成严重侵害,达到什么程度是情节严重需要进行刑法保护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为理论提供借鉴。同时,本文通过实证的方式,抽样司法实践中的案例,指出目前该罪的认定困境,并提出应对之策,以期对司法实践提供新的思路。除引言外,全文共分为五部分,共三万余字,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大数据时代的风险与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概述。首先,对大数据进行界定,分析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呈现的新特点,并提出了大数据时代给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带来的新风险;其次,在大数据时代,刑法作出了如何回应。通过对《刑法修正案(七)》和《刑法修正案(九)》中有关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的出台背景和内容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大数据时代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样态考察。通过对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判决进行抽样,对抽样形成的数据进行图表绘制并分析,认为目前司法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行为对象认定标准模糊、行为方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刑罚不均且轻刑化趋势明显。第三部分大数据时代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司法认定中的疑难问题。通过抽样数据,指出当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司法认定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包括:犯罪对象认定标准不明确、对“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这一空白罪状的解释不合理、行为方式认定不清晰以及“情节严重”与“情节特别严重”的认定不科学。第四部分大数据时代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认定困境的原因分析。主要针对当前实践中出现的情况,结合大数据背景、立法情况以及司法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原因包括:大数据自有特点带来的困难、立法不足带来的困难以及司法水平不足带来的困难。第五部分大数据时代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认定思路。通过前文对目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大数据时代的背景,提出了解决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应对之策。首先,对犯罪对象,即对“个人信息”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将“公民”的概念进行有限扩张界定;其次,对“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空白罪状进行限缩解释,使其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再次,对行为方式的认定进行了解释,明确出售行为的有偿性与提供行为的无偿性,对其他非法获取方法进行细致界定;最后对“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判定标准进行重新界定,针对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建议将二者间的数量、数额关系提升到二十倍及以上的关系。面临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和犯罪手法的升级,本文在大数据时代下背景下分析现有刑法规范和司法实践的量化数据,得出问题并力求提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认定思路。但笔者深知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不能停歇,法律需做出的不仅是回应更是超前的应对措施,以达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其他文献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不止在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这门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在其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中将立德树人列入其九大内容体系之一。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及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一门对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有关键作用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议题式教学作为这门课程当下热门的教学方法之一,其在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
学习倦怠是学生在高强度的学业压力下,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在学习过程当中表现出来的懒惰、失望、焦虑、抑郁的情绪以及逐渐逃避与人交往的消极行为。而同学之间在学业上相互比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这些行为。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学习倦怠与比较取向、下行比较、自我贬低正相关显著,而与自我完善、上行比较负相关显著[1]。进入中学后,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发生质的飞跃,他们往往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形成对自己的评价。在这个过程
资本结构是公司金融领域中的经典研究议题,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依据Flannery和Rangan(2006)动态资本结构模型的研究成果,许多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影响企业动态资本结构调整的各类因素,进而使得对动态资本结构模型的研究成为了资本结构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企业管理者和股东决定的,因而公司治理结构也是影响公司资本结构调整主要的因素之一。公司治理水
人口迁移不仅是劳动者追求优质资源、谋求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率。本文聚焦于我国的跨省人口迁移,研究省际人口迁移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这对解决地区之间劳动力及物质资源的合理调配,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根据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出生地和居住地的不同来定义人口迁移,对我国大陆31个省份的省际人口迁移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总结,发现我国省
批判性思维被誉为是人类思想和认识发展的破冰船。批判性思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从苏格拉底的“探究式质疑”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提到的“反思”,批判性思维理论初具雏形。到了近现代,约翰·杜威对“反省性思维”进行了精辟阐述。在许多西方学者继承和研究的基础上,批判性思维理论日趋成熟。我国的部分学者也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引进与完善。虽然各个阶段的专家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有所差异,但是其典型特征和精神
自从“双创”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创业活动呈现出逐年活跃的趋势。创业对于吸纳劳动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个体收入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农民工在其打工经历中积累了较多的社会资本,则具有较大创业潜力。然而,由于农民工的高生存压力和创业本身的高不确定性,农民工城市创业发生率较低。主要是因为随着传统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就业压力增大,许多外出务工农民工面临失业困境,此时不同程度存在城市难融入与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深化和全球金融化迅速高质量发展,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扩大,紧跟国际时代潮流构建井然有序的发展体系。当市场竞争趋势日益严峻时,我国银行业及政府开始着重关注上市商业银行经营能力在竞争环境中的表现。与此同时,在我国经济高速度发展的背景下,市场显露出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巨大矛盾,由此,绿色金融机制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因此,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绿色金融”作为分析重点
廉政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一个分支,无形之中影响着统治阶级的治国蓝图和施政方针,也指导着廉政的具体实践。历朝历代的帝王无不重视修身、治吏、用人、民生和刑狱之事,通过研究帝王们治国理政的各项举措可以管窥其中蕴含的廉政思想。奏折,是清代一种特殊的上行文书,它记载了不少正史中未曾录入的信息。硃批,是皇帝以朱笔对奏折进行的批复,是清帝处理政务的一种方式。臣工具折,皇帝硃批,字里行间往往流露出真情实感,
分家析产是传统中国家庭的代际更替模式,贯穿于整个帝国时代及民国初年,作为民间习惯存在而受到国家法律的承认。民国二十年(1931年)《中华民国民法》继承编实施后,传统分家析产制度退出国家法领域,代之以近代法意义上的遗产继承。但由于传统分家习惯的长期存在,其在基层司法实践中依然发挥着作用。本文通过对民国江津县分家案司法档案的整理与研究,力图还原当时乡村社会分家承嗣与继承纠纷案的真实情况,并探究司法实践
历朝历代向来重视对官吏腐败的防治,但侧重点多有不同,或防、治并重,如唐朝,或重在惩治,如明朝。而宋朝独重在预防。其法律严而不酷,对于官吏犯赃还特有矜贷,是以惩治并不十分严重。宋朝对官吏腐败着重预防,主要采取了三大措施,其一,建立严密财政审磨制度,减少官吏腐败的可操作空间,使其不能腐;其二,给官吏提高俸给,满足生活需要,使其不用腐;其三,以官箴加强廉政教化,使其不想腐。这三大措施实施对宋代财政、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