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动结构(middle construction)作为一种特殊的句法和语义结构在近几十年内成为语言学界中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中动结构的本质特征是形式上表现为主动而意义上却为被动。它还具有其它一些特性。从句法上讲,它的主语是从中动词的内论元位置上提升起来的,句子的成立需要副词或是情态动词的修饰;而从语义上讲,句子具有非事件性(non-evenfivity),泛指性(genericity),施动性(agentivity)。对于这些基本特性,语言学界已经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但在涉及中动结构的形成(middle formation)问题上,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对于中动结构的生成过程,在语言学界形成两大派别:词汇生成派(lexical approach)和句法生成派(syntactic approach)。前者主张中动结构是先于句法(pre-syntax),在词库((lexicon)中生成,其生成过程主要是在内论元外移(externalization)原则下,由于动词外论元被删除,中动词变为一价动词(one-plaee verb),内论元便外移作句子主语。而后者主张中动结构是在句法阶段形成,其形成机制是名词组移位(NP-movement),动词外论元,也即动作施动者隐含在句子中,在句法层次上存在。 正因为中动结构的复杂性,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遇到了困难。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要研究学习者对中动结构的四个主要特征的认识是否有差异;第二,学习者是否能准确判断何种动词能用于中动结构;第三,学习者对中动结构的习得是杏和英语水平相关。最终找到影响中动结构习得的因素是什么。 研究表明,学习者对中动结构的主要特征的习得存在差异,对泛指性和施动性掌握比较好,但对副词修饰性掌握较差。学习者在分辨何种动词能用于中动结构也存在困难。对中动结构的习得会隨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