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寅诗歌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yuan36603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寅是因他与曹雪芹的祖孙关系而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成为“红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自胡适开创“红学”考证派以来,现有的关于曹寅的研究,均是以曹寅为切入点,探讨他对曹雪芹产生的影响,而对曹寅诗歌的创作成就重视不够。曹寅身为正白旗包衣、皇帝近臣,深得康熙皇帝的恩宠和信任。这样一个生逢盛世、陪侍明君和处身堂庙的诗人,心中却多有“魁垒郁勃”的诗情,与中下层汉族文士心灵相通,交谊甚厚。《楝亭诗钞》八卷和《楝亭诗钞别集》四卷即是曹寅诗情郁结的产物。曹寅的诗歌作为极富个性的私人话语,体现了他感受世界和表达情感的方式,本身就可作多种角度的解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集中的写心之作,展现了曹寅的性格特征和人生追求,以其变雅的音调,吟唱人生感受和真实的性情;诗歌风格的变化反映出时代文风吹拂过的痕迹;集中往来唱和的作品所反映的交游活动,再现了清初江南诗歌活动群体化的真实图景。因此对曹寅诗歌进行研究,中肯地评价曹寅诗歌的创作成就,肯定他在江南诗坛中的领导者地位,评价他在推进诗歌创作活动群体化倾向上的作用,这对研究清代江南诗歌史,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所以论文以曹寅诗歌研究为选题,立足曹寅诗歌的文本,就曹寅诗歌选材的特点及成因,曹寅交游对象的群体构成及影响和曹寅诗风衍变及原因等问题展开研究,以期得到对曹寅诗歌的全面认识。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从家世文学渊源、师友文学圈和时代风气来探讨影响曹寅诗歌创作的文化环境,从曹寅的包衣身份和独特的人生经历来探究曹寅诗情敏感点及生成原因;分析儒、释、道兼收并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原因;探究诗文化心态对其诗艺的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第二章从时代机遇和个人的努力两个方面论述曹寅主盟江南诗坛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考证曹寅领袖江南诗坛的时间,以“江宁织造府诗人群体”来指称曹寅诗歌创作的接受对象,界定和梳理这个群体的诗人构成及其基本特点。第三章从闲适和写心两个方面来探讨曹寅诗歌创作的题材特色。闲适的题材内容表现为咏物、题画、山水记游和怀人之作,这是曹寅诗歌题材的主要内容,它以贵族文人式生活的雅趣,体现出康熙盛世的雍容之气,可视为“盛世雅音”。写心是曹寅诗歌中最具价值的诗作,体现出其人的真实心性,他的写心诗,虽不同于下层文士的情感抒发,然二者之间有相通之处,表现为仕宦畏途之忧和生而不才之感,这是曹寅同中下层文士相交的感情基础。因此只有在把握写心诗作的基础上,才能理解曹寅闲适诗风生成的根本原因。第四章从结构、语言和节奏等文体特征的三个方面概说曹寅的诗歌风格,厘正前人关于曹寅诗歌特色似是而非的评论,结合曹寅交游对象群体的变化,阐述曹寅诗风“求真”、“宗唐”、“宗宋”以及由“才人之诗”到“学人之诗”的衍变过程。第五章阐述曹寅在江南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探讨他对曹雪芹的影响,探讨他在推进江南诗坛群体化倾向和诗歌创作“庙堂化”风气方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国内外水泥厂总承包(EPC)项目的增加,对复杂地形的土方工程优化设计,越来越显得重要。以前的土方工程,一般是指建设场地三通一平中的土方粗平,计算填挖总量,是施工前期准备
4月6日,农一师电力公司塔南供电所工会积极配合所支部,开展了以春季"安检督导"入手,突出重点抓落实的春季安全用电督导大排查。该所在支部、工会一班人带领
期刊
随着互联网用户数的不断增多,网络中日常传输的数据量日益增多,网络用户对网络的体验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可以预见未来高带宽、高可靠性、低费用以及用户隐私保护等新的网络
子宫复旧是产褥期恢复重点之一,而宫缩乏力是导致子宫复旧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有效地采取促进子宫复旧的措施是预防和治疗子宫复旧不良的关键。目前,药物及按摩等传统
本文选择胡应麟的散文作为研究对象,在回顾作者生活背景的基础上,尽可能准确地解读胡应麟散文的内容与特色。胡应麟的诗文集《少室山房类稿》共120卷,其中包括散文40卷(卷81-
在电力系统连锁故障风险评估和控制中,通常需要对系统中的关键线路进行识别。由于实际系统中的输电线路数量很大,为减小关键线路识别的计算量,有必要在进行关键线路识别前先对电
以智能物流系统为研究背景,利用Lucene框架,设计并实现了地名地址全文检索机制,在解决关系数据库模糊查询效率低下问题的同时,为基于GIS的物流配送最短路径计算提供技术支撑,
杨慎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对哲学、史学、书画、音乐、戏剧、语言、民俗等学科都有极深的造诣。他一生博学多闻,著作达四百余种。他生于书香门第,少年得志,任职于翰林,
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借助西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彻底地清算,以何种态度和方法对待孔子及其学说成了当时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在
林纾是清末民初的一位古文家,其古文汲取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体系的精华,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他长于将醇厚深沉的情感凝聚于朴素平淡的家常语之中,又注重古文“意境”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