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环城公园不同群落类型碳贮量特点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shanc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肥市环城公园为环状绿带,地形变化较多,林分结构类型丰富。本实验采用了样地调查法和材积源生物量估算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合肥市环城公园的城市森林碳贮量分布特点;比较了不同群落类型的树木固碳能力,以及表层土壤的固碳特点;运用Li-6400-09呼吸测定系统对典型群落土壤呼吸特性及其日变化和季节动态变化,探讨了土壤温度和含水率对土壤呼吸的影响。(1)合肥环城公园中,不同植被类型的树木生物量碳贮量变化范围为1.41-142.04 kg/m~2,多数在100 kg/m~2(相当于10t/hm~2)以下,所调查样地树木的平均碳储量为24.97 kg/m~2。整体趋势上看,样地单位面积平均碳贮量值较低,主要原因与环城公园植被以中幼龄林所占比例大有关,故其固碳能力相对较低。(2)根据群落结构特点及其树种组成,可把合肥市环城公园内主要城市森林群落划分为4大类型: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及疏林。不同群落类型的树木固碳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单位面积的树木生物量碳贮量大小,不同群落的固碳能力依次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疏林。(3)所调查的21个林分中,0-1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变异范围为3.9-64.7 g/kg,10-20cm土层为2.2-45.2 g/kg。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0-1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大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疏林;而10-20cm土层则依次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疏林。(4)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固碳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各群落的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范围为:0.84-9.36 kg/m~2,其中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群落的土壤有机碳贮量较高,而针叶林及疏林地土壤有机碳贮量较低。在土壤有机碳贮量方面依次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疏林。(5)土壤的容重、含水率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一定的影响。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r = -0.382)。随着表层土壤容重越大,有机碳含量呈下降趋势。(6)依据实验观测结果,不同群落类型土壤呼吸年平均值的变化范围为1.99-4.03μmol/m~2/s。土壤呼吸的日均值最大出现在夏季,最低出现在冬季。夏季土壤呼吸速率平均达5.01μmol/m~2/s;而冬季仅为1.11μmol/m~2/s。不同群落年平均土壤呼吸率大小依次为:疏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疏林地的土壤呼吸速率最高。(7)相关分析显示,土壤的呼吸速率与土壤地表温度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指数关系,不同群落类型的相关系数为R~2 = 0.35-0.92。土壤水分状况对土壤呼吸亦有影响。土壤呼吸的各项影响因素之间其实并不是孤立的,土壤温度与含水率的相互作用对土壤呼吸产生明显影响。
其他文献
对上海港区和靠港船舶实施岸电技术情况进行调研和考察,并对船舶接用岸电的主要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船舶接用岸电时,岸电电制与船电电制要尽量一致;船舶实施岸
(本刊讯)近日.在全省民办中小学安全工作研讨会上,国家教育部基教司综合处副处长马嘉宾表示.今年教育部将重点落实校车的安全问题,同时考虑整合各地经验.希望能在学校中开设生命健康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颁布,一部分档案行政纠纷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档案行政复议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解决对策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完善,但要真正解决本质问题,
唐代处于士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在科举制的激励下,寒士阶层积极投身政治,但他们的现实政治处境却多是坎坷沉沦,这造成了唐代诗人普遍的缺失性体验。这种缺失性
该文针对当前国内外基于计算机模型的教学测验研究较为滞后的现状,运用Rasch理论及测量设计“四基石”模型,以1600名中、美中学生为对象,通过两轮实证研究,探讨计算机模型教
<正>为充分发挥北安市档案工作服务民生、服务社会的作用,日前,北安市档案局成立两个检查小组,分别对北安市重点涉及民生档案的就业局、民政局、房产局、地方社保局、司法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方面,语言在广告和广告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告人的最主要的意图就是通过语言形式的资料展示并销售他们的产品或服务,这就需要译者对广告语言进行
随着计算机越来越多的用来处理图像及多媒体信息,为达到节省资源的目的,如何对图像进行有效压缩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由于图像压缩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经过压
<正>肠道营养的发展可追溯到1956年。Greenstein等[1]发明了一种水溶性合成饮食,包含必需氨基酸、脂肪、水溶性及脂溶性维生素、盐和葡萄糖,旨在解决能源物质的需求。当时已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加快研究和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不仅是新阶段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而且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