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日益严峻,二氧化碳减排的任务迫在眉睫。发展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燃烧,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途径。近十年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可再生能源间歇、分散的自身特点导致其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化石能源。太阳能热化学技术可以将太阳能用于制备氢气,氢能是一种零碳排放的高密度能量载体,发展高效、清洁、可持续的太阳能热化学制氢技术,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加速能源结构转型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日益严峻,二氧化碳减排的任务迫在眉睫。发展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燃烧,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途径。近十年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可再生能源间歇、分散的自身特点导致其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化石能源。太阳能热化学技术可以将太阳能用于制备氢气,氢能是一种零碳排放的高密度能量载体,发展高效、清洁、可持续的太阳能热化学制氢技术,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加速能源结构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太阳能甲烷重整制氢反应温度高,聚光成本高,导致难以大规模应用。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提出了一种中温太阳能甲烷重整制氢方法,探索了产物定向分离的太阳能热化学制氢的热力学理论,研制搭建了太阳能甲烷制氢原理样机,并设计了太阳能甲烷重整的分布式供氢系统。本文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基于能的梯级利用原理和反应平衡热力学理论,分析了太阳能甲烷制氢过程的能量品位提升机理,揭示了多产物定向分离对于太阳热能品位提升的杠杆作用,发现甲烷99%转化所需的理论分离功较单产物分离降低40%.采用EUD图像分析法剖析太阳能转化过程中“质”与“量”的关系,定量揭示了产物定向分离对于太阳能热化学系统中太阳热?的提升规律。2.对多产物定向分离的太阳能甲烷重整制氢展开机理验证实验,通过透氢膜分离氢气、水滑石吸附二氧化碳,并采用“反应+再生”循环实验设计,实现400℃甲烷近100%转化制氢,获得了纯氢产物并实现了二氧化碳捕集,较传统甲烷制氢反应温度大幅降低。研究了不同温度(250-425℃)、抽氢压力(25-100 mbar)、催化剂(钌、镍)、甲烷流量(5-120 sccm)、反应压力(1-1.8bar)条件下的甲烷转化率和氢气产率,得到最优催化剂种类和反应运行参数。完成了 6000组稳定循环,结果显示甲烷转化率维持在95%以上,单组循环产氢量约350mL,充分证实了方法的可重复性和材料的耐久性。研制了太阳能槽式中温甲烷重整制氢原理样机,实测甲烷转化率和氢气回收率均达到90%以上。实测太阳能净制氢效率约3.4%,通过绝热反应器等优化措施,效率有望达到43%.本实验首次实现了 400℃太阳能甲烷重整制氢,证实了产物定向分离的中温甲烷近全转化制氢的可行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3.拓宽产物分离的思路,采用电化学技术进行产物定向分离,通过质子导体电池分离氢气、熔融碳酸盐电池分离二氧化碳,与中温太阳热能驱动甲烷重整反应进行系统集成,设计了一种热-电甲烷化学链循环制氢的分布式系统,在昼夜循环中完成高效制氢、供能、碳捕集。通过热力学分析,获得甲烷全转化的电化学产物捕集能耗拐点。技术经济性分析显示,本系统的太阳能用地需求仅为光伏电解水系统的12%-21%,平准化供氢成本约35.5-38.9元/公斤。本系统将化石能源与太阳能的互补利用,结合电化学产物分离降低反应温度,推进太阳能甲烷重整制氢系统的小型化、低温化、低碳化,有助于推动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平稳过渡。4.提出光谱分频的光伏-热化学系统,光伏电池采用碲化镉电池,热化学系统采用甲醇分解技术,通过光谱分频膜和线性菲涅尔反射镜,在光伏和热化学系统之间实现太阳能的可控分配。构建了系统光学模型和热力学模型,研究了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推导获得了最优光伏与光热能量分配比例。实测滤光片分频性能,验证分频设计可行性。通过光谱分频设计和“双热源”设计,充分且有效的利用了不同波段的太阳能,结果表明系统太阳能净发电效率达到39%以上,光伏的耐温要求降低至80℃以下,平准化发电成本约0.20美元/千瓦时。
其他文献
本论文通过调查东海陆架区、渤黄海海区及桑沟湾海区不同生物地理分布类型砂壳纤毛虫的分布模式,探究不同季节各生物地理分布类型砂壳纤毛虫(近岸型、暖水型、北方冷水型)在中国近海的交汇情况,以及海流、水团等物理因素对其交汇情况的影响。东海陆架区主要为暖水型和近岸型砂壳纤毛虫的交汇。暖水型砂壳纤毛虫垂直分布模式为斑块状,通常有1-3个丰度极大值,所有断面暖水型砂壳纤毛虫的丰度高值区(丰度极大值的1/3)形成
寄生性甲藻阿米巴藻(Amoebophrya)是一类营寄生营养方式的真核生物,广泛寄生于甲藻类、纤毛虫类、放射虫类等浮游生物,在全球各大洋寡营养水体和近海富营养水体环境中普遍存在。近年来,阿米巴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独特作用受到国际上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并逐渐成为国际上海洋微型生物研究的新兴热点之一。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这类寄生性甲藻在我国近海海域广泛存在;然而,由于难于建立实验室培养体系,目前我
甲壳动物具有独特的内分泌调节系统,调控包括性别分化、生长和蜕皮等生理过程。研究表明,甲壳动物的“眼柄—促雄性腺(androgenic gland,AG)—精巢”内分泌轴在雄性性别分化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除了对AG分泌的胰岛素样促雄性腺激素(insulin-like androgenic gland hormone,IAG)在雄性性别分化中的功能研究已经比较多以外,该内分泌轴调控过程中其它关键
本文通过对IODP346航次于冲绳海槽北部所钻取的U1428和U1429站两个长钻孔岩芯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沉积矿物(碎屑矿物、单矿物以及粘土矿物)分析及沉积物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常微量元素)分析,研究了中更新世以来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输入演化历史及其控制机制,重建了东亚东部边缘海尤其是浙闽隆起带的演化,建立了黑潮强度演化指标,并且探讨了黑潮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结果表明,末次冰期以来冲
目的分析国际和国内艾滋病服药依从性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方法以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分析发文量、国别、机构与研究核心和前沿。结果共纳入WoS文献5 383篇、CNKI文献1 098篇。国内研究较国际起步晚,但二者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美国发文量位居首位。研究热点集中在影响因素和干预手段,国际相对国内有更多的
本翻译报告的翻译内容选自教育研究报告Assessing Underserved Students’Engagement in High-Impact Practices(《受教育不足学生参与高影响力教育实践的评估报告》)中的第二部分。本章节通过开发探究式的模型,探索评估受教育不足学生参与高影响力实践的定性方法。该文本属于信息类文本,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主要选取了归化策略和交际翻译理论对译文进行指
1.南极普里兹湾海域的磷虾和纽鳃樽在空间分布上磷虾密度较高的站位几乎全部位于64–67oS之间。各航次中站位之间磷虾密度变异较大,大多数年份磷虾密度最高和最低值之间相差两个数量级。除2007/2008年未采集到南极磷虾外,从1999/2000到2009/2010年高速采集器和IKMT均采集到幼体后期磷虾。南极磷虾密度年际变化明显,高速采集器采集的南极磷虾平均丰度和生物量最大值为1442.3ind/
多细胞趋磁原核生物(Multicellular magnetotactic prokaryotes,MMPs),是一类由10100个含有磁小体的细胞聚集而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趋磁微生物,是研究生命起源与进化、细胞分化和生物矿化的模式生物。目前仅报道了两种形态的MMPs,分别为桑葚型(多种)和菠萝型(仅一种)。本研究利用生态调查手段,分别在荣成月湖、晋卿岛和法国马赛的潮间带沉积物中,发现了3种菠萝型M
燃气轮机气路故障诊断可以提供早期故障预警,合理安排维修计划,以保障燃气轮机安全高效运行。三轴式燃气轮机结构复杂,非线性特性显著,对其进行气路故障诊断极具挑战性。目前,燃气轮机气路故障诊断方法的识别准确率受限,同时对于气路与传感器耦合故障诊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技术途径。本文针对三轴式燃气轮机,重点开展气路故障识别、气路故障程度评估、气路与传感器耦合故障诊断等研究工作,提升气路故障诊断的准确性,稳定性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