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戏曲评点是明清时期[1368—1911]创作的附于戏曲文本的一种批评性文字,是一种重要的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史料。它与曲话和戏曲论著一起,构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理论批评形式。
第一章以宏观的视角综合审视明清戏曲评点,从史的角度把明清戏曲评点分为萌芽期、繁兴期、鼎盛期、延续期和余势期五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戏曲评点批评的的总体特征和理论特色予以评析。
第二章探讨明清戏曲评点家的地域分布特点,揭示其与明清以还江南的戏曲文化氛围、戏曲评点家的顾曲风尚和戏曲文本刊刻中心的转移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以金圣叹批点《西厢记》为个案,从吴中士风与畸儒心态、生命意识与超越动机、“金针度尽”的实用批评倾向三个方面,剖析了戏曲评点家的评点心态和动机。
第三章以三大名剧《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的评点为中心,探究清代戏曲评点理论之于明代的承变。揭示了《西厢记》评点“鉴赏型”、“学术解证型”和“演剧性”三大范型的理论演进;从文情、文事、文法三个维度,探究了毛声山批点《琵琶记》的理论建构及对前人的超越;从“情”内涵的潜变、叙事艺术等方面来把握《牡丹亭》评点的发展、演变。
第四章探讨明清戏曲评点对古典戏曲学的理论建构和价值。初步梳理明清戏曲评点家对戏曲的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宣泄功能、审美功能和价值的认知;凸显戏曲评点对戏曲创作学的理论贡献,主要涉及戏曲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语言艺术等;发掘戏曲评点对戏曲鉴赏学的理论建构和价值,着重于戏曲的演剧性、文学性的鉴赏。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在对明清戏曲评点综合审视和把握的基础上,从史的角度对明清戏曲评点的历时演进及不同阶段呈现的理论特色予以概括评析;考察明清戏曲评点家的地域分布及其文化成因,并以金圣叹为个案,探讨了戏曲评点家的评点心态和动机;从流变的角度,梳理明清戏曲评点理论内涵的嬗递;探讨明清戏曲评点对古典戏曲学的理论建构和价值。凸显戏曲评点对戏曲功能(娱乐、教育、宣泄、审美)的认知及对戏曲创作学、戏曲鉴赏学(演剧性、文学性)的理论贡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