脲-异丁醛-甲醛树脂对涂料性能影响的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5324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本课题组研究开发的脲,异丁醛.甲醛(UIF)树脂作为涂料的润湿分散剂,应用到通用色浆、清漆及色漆中,研究了其对颜料的分散及涂膜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全文共分三个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   首先,以UIF树脂作为通用色浆研磨树脂,以钛白粉、立索尔宝红及酞菁蓝分别作为颜料,制备了通用色浆,用丹尼尔流动点法确定了研磨色浆的原料配比,考察了研磨时间及UIF树脂对色浆细度、粘度、展色性、耐候性及贮存稳定性的影响,并与环己酮-甲醛(CF)树脂及热塑性丙烯酸(TA)树脂进行了比较,用SEM研究了颜料的分散状况。结果发现:UIF树脂比CF树脂及TA树脂具有更好的颜料的分散性,其制备的通用色浆细度及粘度更低,具有更好的展色性、耐候性及贮存稳定性。以UIF树脂作为研磨树脂制备通用色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钛白粉:UIF:溶剂(质量比)=60:18:21,立索尔宝红:UIF:溶剂=18:32:48,酞菁蓝:UIF:溶剂-15:35:48,研磨时间为2.5h。   其次,将UIF树脂添加到醇酸清漆、不饱和聚酯清漆、硝基清漆及聚氨酯清漆中,考察了UIF树脂的用量对漆膜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并就其耐黄变性能与CF树脂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UIF树脂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漆膜的附着力、柔韧性、硬度、冲击强度、光泽度等物理机械性能,耐黄变性能明显优于CF树脂。UIF树脂的适宜用量为漆液固体份总质量的6%-12%。   最后,以UIF树脂为助剂,钛白粉、立索尔宝红分别作为着色颜料,制备了醇酸色漆、不饱和聚酯色漆、硝基色漆及聚氨酯色漆。考察了UIF树脂的用量对色漆漆膜的展色性、附着力、柔韧性、硬度、光泽度及耐候性的影响,并与环己酮·甲醛树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UIF树脂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漆膜的展色性、附着力、柔韧性、硬度、光泽度及耐候性,其对漆膜性能的提高效果比CF树脂好。对于钛白粉的白色漆,UIF树脂的适宜用量为漆液固体份总质量的5%-8%,对于立索尔宝红的红色漆,UIF树脂适宜用量为8%-12%。
其他文献
火龙果是仙人掌科三角柱属多年生植物,属典型的热带植物。火龙果茎中含有丰富的植物甾醇、维生素、黄酮、三萜等天然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其中的植物甾醇具有十分重要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论文研究了金属锌促进的aza-Barbier型烯丙基化反应不对称合成手性高烯丙基胺类化合物。使用不同烯丙基溴试剂与N-叔丁基亚磺酰亚胺反应,同时构建了2个手性中心,得到了高光学活性的高烯丙基胺类化合物。在第一部分工作中,利用(R)-N-叔丁基亚磺酰亚胺与商品化的烯丙基溴试剂1,3-二溴丙烯在锌粉促进下的aza-Barbier型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成功高效高立体选择性地构建了单一构型的手性乙烯基氮
虽然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但大部分学生离开课本就说不出几句完整的英语,而与他人用英语交流更是无从谈起。能流利地说英语,需要有正确的语调、恰当的用词、清晰的逻辑。 而要达到这样的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学习就能实现的。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英语口语交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农村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低下的原因。  一、教师讲解过多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利用大尺度有机π-共轭分子构筑一系列功能化的超分子体系,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论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在第一部分工作中,设计合成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就在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人民,就要求我们的官员少一点“官气”。然而今天人民群众最看不惯却又看得最多的,正
聚酰胺66 (Polyanude 6,6,PA66)是聚酰胺树脂中产量最大的品种,具有高强、耐磨、自润滑等优良性能,广泛应用在汽车、电子电器、石油化工等行业。但其存在冲击强度低、吸水率大、热
目前,通过控制材料的结构以及异质材料的接触和融合所产生的表面和界面奇异功能来创造新型材料和器件,已成为众多领域研究的指导思想。智能响应材料与界面材料结合所产生的界面
胶原蛋白是一种重要的结构蛋白,大量的存在于细胞外基质。石英晶体微天平作为一种质量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实时监测和良好的表面选择性等优点而广泛的应用于生物化学、医药
可溶性纳米粒子催化体系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纳米催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引起催化学界的广泛重视。然而已有的研究论文中很少有人系统探讨可溶性纳米催化的基本要素及其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