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图式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也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界较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一般认为,意象图式理论最初是由Lakoff和Johnson (1980)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意象图式可以为隐喻映射提供基本的源域,是人类构建隐喻的基本途径。抽象的概念与意象图式之间为继承关系,前者的构建可追溯到后者中去。本文将意象图式与隐喻理论运用于具体语言现象的研究之中,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英汉对比研究,揭示潜藏在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中心—边缘意象图式作为常见图式之一,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其经典原型图式的仔细研究,以及对中心—边缘意象图式的隐喻性表达进行分析,结合意象图式融合理论,刻画中心—边缘图式所延伸出的具体图式,揭示其隐喻映射机制,旨在深入探讨英汉民族是如何借助意象图式和隐喻机制建构丰富的抽象概念及语言表达,并进一步挖掘两个民族思维的共性和特性。研究发现:一、英汉两个民族共同享有一个原型图式以及五个延伸图式:“密不可分”中心—边缘图式、“界限分明”中心—边缘图式、“界限模糊”的中心—边缘图式、“弧形球面”中心—边缘图式、“与力结合”中心—边缘图式。与此同时,通过隐喻映射机制,英汉民族相同的延伸图式共同映射到六个目标域中:时间域、社会域、政治域、经济域、情感域以及状态域,并形成了丰富的隐喻表达。二、中心—边缘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映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显现出差异性,就延伸图式而言,汉语略显丰富,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图式:突出平衡概念的图式、突出标量概念的图式以及中心与边缘同构图式。与之相应,汉语特有的隐喻表达种类也较为丰富,其中道德域与程度域中的隐喻性表达最为突出。三、英汉民族语言的共性与特性与其体验的异同息息相关。经考证后发现,两民族间语言的不同主要缘于大的文化背景与自然物理环境间的差异。中庸文化与农耕文明对整个汉民族的个人修养、精神生活、为人处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语言中形成了特有的表达。这些发现进一步证明了语言的体验性。无论隐喻性的表达,还是其背后的意象图式,都源于人们最基本的体验,是人们的身体与环境交互的结果,并随着体验的变化衍生出丰富多彩的表达。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以后的具体英汉语言对比分析以及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有着一定参考价值。然而由于语料资源的限制,尤其是英语语料资源的缺少,以及本人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的限制,本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论证与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