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中国经济繁荣发展是以制造业发展为支撑的,但制造业的生产大都是以低端制造为主的。中国是“世界加工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了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主要负责零部件的加工制造环节,而这些环节大都是对环境不友好的,所以参与全球价值链给中国带来经济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而瞄准市场需求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基础,在人们消费需求向“绿色环保”靠拢的背景下,“绿色消费”倒逼着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生产清洁化,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局面。本文重点研究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首先对全球价值链及绿色技术创新的相关定义、测度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出全球价值链及绿色技术创新的概念,并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确定本文对全球价值链及绿色技术创新的测度方法;其次,通过对全球价值链与绿色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与现有文献的总结梳理得到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参与全球价值链是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对绿色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可以消化、吸收、模仿来自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绿色技术,实现现有技术领域的绿色技术重新整合,最终实现国家、地区及其所属创新主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最后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对绿色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纳入吸收能力和技术差距两个调节因素,探究在吸收能力与技术差距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25个省份2008-2018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全球价值链参与对其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从全国层面看,绿色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演化、循序演进的过程,参与全球价值链对绿色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影响存在逐步减弱的滞后性。(2)在全国层面上,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差距均在全球价值链参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当吸收能力跨过一定值时,会强化全球价值链参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效应。但当技术差距增大时调节作用不明显甚至会出现负向调节作用,即技术差距增大不利于全球价值链参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3)在时间维度上,参与全球价值链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性,伴随着中国自主创新水平提升和环境规制力度加大,以及发达国家逆全球化趋势,近年来参与全球价值链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出现逐渐弱化现象。(4)从地区层面看,参与全球价值链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中西部地区参与全球价值链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比东部地区参与全球价值链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更为明显。根据全球价值链参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中国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提高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放大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溢出效应、缩小不同地区间技术不平衡的政策、增加各地区的吸收能力,缩短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
其他文献
早在1999年劳社部发[1999]8号文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就已明确了在办理退休审核过程中出生时间认定的依据“以本人档案最先记载的出生时间为准”,但是在此部门规章实施的二十多年中现实矛盾依旧十分突出,由于该政策自身的不完善加之历史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使然,导致在退休审核中围绕此规章展开的身份证与档案之争、真“假”档案之争、人事档案与户
学位
印度尼西亚是位于东南亚地区的一个岛国,在二战后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获得了国家的独立。在民族领袖苏加诺的领导下,印尼自独立之初就一直奉行中立的外交政策。随着两极格局的不断发展,为了维护自身以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印尼和南斯拉夫、印度等国领导人于1961年发起成立了不结盟运动,其宗旨是在冷战格局中保持“独立、自主和非集团”。自1961年参与创建不结盟运动至1998年苏哈托执政结束为止,印尼与不结
学位
创伤记忆是由于人们在经历各类自然及非自然的类似瘟疫、灾害、战争等创伤事件后,因为个体对创伤事件的承受能力不同,一部分人对事件的残酷程度感知更高,由此导致部分亲历者遭受身体上、特别是心理上的创伤。本文将2019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作为分析对象,以“档案”作为切入点,主要探讨的是集体语境下的创伤记忆。首先,阐述记忆及创伤记忆相关的概念,并对档案与创伤记忆的关系加以探讨。其次,详细分析档案参与创伤记忆建构的
学位
学位
作为湛甘泉弟子的何迁,是甘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何迁之学出入于湛、王两家之间,不仅继承弘扬了师说,又纠正了阳明后学之流弊,各去其偏,另立新义。笔者主要以何迁遗稿《吉阳山房摘稿》作为研究材料,对何迁的理学思想进行诠释。文章首先从何迁的生平著作以及人际关系入手,厘清何迁的仕途经历和师友关系,分析出其理学思想的形成原因。接着,探析何迁的心性思想。在主张心性合一,不支离心和“民物”之关系的基础上,何迁
学位
迈克尔·斯洛特认为西方的哲学传统过度强调理性控制,忽视人们生活中对接受性的需要,从而导致一种德性上的失衡。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互补的哲学理念就规避了德性失衡的问题,因而斯洛特将中国的阴阳学说与他的道德情感主义结合,提出了一种阴阳新说,企图打破西方哲学传统带来的德性失衡问题。斯洛特将“阴”看作接受性,将“阳”看作理性控制,过去的西方哲学传统中阳盛阴衰,因而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现在必须重视发挥“阴”
学位
现代技术文明把人当作是资源性的工业产物,信仰体系的崩塌与道德秩序的重建就成了时代的必然,目前社会需要的是一种尊重与敬畏的精神。敬畏伦理的提出,是对当代过于追求物质成就与技术建设现状下,对人更具开放性的生存方式与重新定义生存价值的反思。从敬畏伦理的视野出发研究“天志”,重申道德伦理价值,就是期待能够在工业当头、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而去遵循一个道德原则,有节制的开发创造,合理的进行资源整合。全篇的最终目
学位
马克思对贫困现象的思考由来已久,他通过对西方古典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以及黑格尔哲学中的贫困思想的批判性分析,并结合社会现实状况,逐渐形成了自己对贫困现象的哲学解读。在马克思看来,贫困现象的产生根源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异化劳动密不可分,可以说,异化劳动带来了“贫困”和“财富”的二元分裂,是贫困产生的现实基础。究其本质而言,贫困是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阻碍,这突出表现为贫困使人失去全面自由发展的自然环境
学位
底线伦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有着特殊重要性,它是维护与稳定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屏障。新冠疫情作为一次重大国际公共卫生事件,目前仍在肆虐全球,被称为二战以来人类遭遇的最严重灾难,严重扰乱了社会伦理秩序。在防疫抗疫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违背底线伦理的问题,人们的基本权利受到严重侵犯,公共资源面临分配正义的问题。个人中心主义、“明哲保身”式的价值观抬头严重,社会公德缺失,企业和个人发生诚信危机等等,这些都是
学位
正义是政治哲学中的重要话题,许多当代学者认为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对正义问题的论证有所不足。然而,我们发现密尔作为近代功利主义传统中的重要人物,对正义问题的论述内容颇丰。本文力图以密尔的正义观为出发点,分析他的功利主义正义观的内涵;并分析了它与权利、自由、功利诸原则之间的关系;最后对他的正义观进行了评价。在密尔看来,正义实际上就是由“行为规则”和“赞同行为规则的情感”构成的。行为规则就是要按照符合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