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关系贯穿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历史中,其是否和谐是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协调的城乡关系有利于城乡间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其不平衡发展能够对经济产生深刻影响。城乡关系近年来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实现这一目标,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仍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差距过大等问题,如何破解并实现城乡统筹,是山西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论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城乡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明确了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的含义,从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方面搭建了城乡关系的演进机制。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理论以及历史分析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分别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几个方面对山西省解放后60多年城乡关系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这种变迁的原因。论文得出以下观点:第一,山西的城乡关系经历了建国初期城乡开放、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二元结构固化、改革开放后城乡关系缓和又趋于融合的历史变迁过程;第二,山西城乡关系这一变迁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城乡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完善程度、政府政策导向及相关社会制度的实施;第三,针对当前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时期的城乡突出问题,论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推进“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和资源型城市转型;调整城乡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园区-城市一体化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推进制度创新;加大科技创新,发展生态城镇。论文的新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次从历史角度对山西省城乡关系变迁进行梳理,分析其变迁路径;其次结合山西的资源型经济特征,对城乡关系的变迁进行了理论分析。论文的研究成果期望能对山西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起到一定的理论参考和现实指导意义,也期望能为解决山西城乡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提供些许帮助,为国内其他同类资源型经济地区的转型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