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蝇王》是英国当代小说家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 1911-1993)的代表作,它于1954年问世以来,就备受关注,广受好评。尤其是到了六十年代,《蝇王》一跃成为大学校园里的畅销书,在英,美学生中广泛流传,并曾分别于1963年和1990年被搬上银幕。1983年,戈尔丁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因为他的小说用明晰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和多样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它描述了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孩子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疏散。飞机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机舱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起初这群孩子齐心协力,后来由于害怕所谓“野兽”分裂成两派,以崇尚本能的专制派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告终。对《蝇王》的研究国内外文学评论众多,这些评论文章多从作品的象征意义出发,分析人性善恶本质﹑宗教起源演化﹑权利来源﹑民主与独裁等等社会文化命题,理论依据有宗教原罪学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神话原型学说,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政治文化学说。这些研究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研究命题﹑研究方向和不同的结论。长期以来,众多评论家对小说所要表现的“人性恶”这一主题似乎已经达成共识。对此,笔者也并不持异议。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本论文试图找出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荣格的部分集体无意识理论以及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学说与“人性恶”之间的某些共性。并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理论对《蝇王》这部小说的人物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和解读以更好地揭示其主题。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由于《蝇王》这部小说中对梦境的描述比较少,一直被评论家所忽视。但笔者认为,戈尔丁对梦境的描述在揭示小说主题方面意义不可小觑。因此本论文建设性地尝试用弗洛伊德梦境理论分析了小说中次要人物的恶梦,进一步揭示了小说“人性恶”这一公认的主题。这在《蝇王》研究中尚属首次。另外,众多评论家趋于认为《蝇王》只有一个主题。比如,中国学者刘若端在其《寓言编纂家》中对以《蝇王》为代表的戈尔丁小说进行了全面考察,深入挖掘了戈尔丁小说特别是《蝇王》的“人性恶”主题,并在文章中指出:“戈尔丁的全部作品只有一个主题,就是‘人心的黑暗’。”但笔者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发现《蝇王》这部小说揭示的主题不止一个,它本身蕴含着其它因素。Mark. Kinkaid. Wick曾经就指出,《蝇王》这部小说的故事是极其复杂和深奥的,这就使得我们很难从单一的角度总结它要表达的主题。因此,探求“人性恶”这一主题之外的因素显得极其必要。一方面,《蝇王》中无论正反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和乐观主义因素为原本充满悲观主义色调的小说增添了一些乐观主义色彩;另一方面,戈尔丁在《蝇王》中刻画了西蒙这样一个人物。西蒙被众多评论家一致认为是耶稣基督的化身,甚至连戈尔丁本人也这么认为。因此,笔者提出,西蒙在小说中的出现客观上传达出一种基督教的精神。“救赎”和“希望”是基督教中两个最重要的精神。在《蝇王》中,基督般人物的西蒙虽然殉难,但他所传达出的精神永在。戈尔丁通过西蒙,向读者传达出了对人类的希望,人性本恶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但人类的未来不是毫无希望可言。小说一方面揭示了人类内心中黑暗,邪恶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人自身的揭示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反省自身,改善自我。本文共包含五章:第一章简要回顾国内国外对《蝇王》的评论,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本论文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章介绍了戈尔丁的生平以及《蝇王》。戈尔丁本人被西方评论家列为“寓言编纂家”,他的作品被称为“神话”或“寓言”,英国文学批评家伊文斯(I. Evans)就称《蝇王》是关于恶的本性和文明的脆弱这样一部哲学寓言式的小说,因此,蝇王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思想性。戈尔丁对人性的认识在相当大程度上是许多因素作用下的产物,作家本人的经历﹑希腊古典文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西方现代文学思潮(尤其是弗洛伊德和荣格学说)都对戈尔丁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三章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综合运用弗洛伊德人格三部结构,荣格的部分原型理论对《蝇王》的主要人物和一些次要人物进行了分析。国外一些评论家和国内某些学者就曾使用弗洛伊德人格三部结构对《蝇王》的主要人物进行过分析。比如国外学者Frank Kermode, Claire Rosenfield和William Wasserstrom就曾分别撰文指出《蝇王》中人物猪崽子(Piggy)象征着超我(superego),拉尔夫(Ralph).象征着本我(ego),杰克(Jack).象征着本我(id),他们的分析都有可取之处,但是都忽略了小说中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西蒙(Simon)。中国学者肖滨在其《蝇王之弗洛伊德解读》这篇论文中认为杰克,拉尔夫,以及西蒙恰好对应本我,自我和超我,这种说法虽有可取之处,但是将其理解为一一对应的关系忽略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不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所透视出的主题。因此在总结修正这些学者的观点后,本部分指出,拉尔夫和猪崽子主要受自我控制,杰克和其心腹罗格(Roger)主要受本我中的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控制,至于西蒙,本论文采用了中国另一学者代树兰的说法,即超我的象征。另外本部分还引用了荣格原型理论中的人格面具(persona)和阴影(shadow)原型对小说人物进行了分析,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第二部分致力于用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学说来解读《蝇王》人物中的原型。中国学者胡蕾的《狄奥尼索斯的报复》堪称这方面的力作,获得了多数学者的赞同。因此,本部分主要采用了胡蕾的观点,即将《蝇王》主要人物解读为古希腊酒神神话的置换变形:拉尔夫和猪崽子为彭透斯(Pentheus)的双重置换,杰克为狄奥尼索斯(Dionysus).的变形,罗杰为阿高厄(Agave).的变形。本论文没有采用胡文中指出的西蒙为神话中阿克忒斯(Actas)变形的这一观点,而把西蒙作为大多数评论家所认同的西蒙是以基督耶稣(Jesus)为原型的观点,并论证了西蒙和耶稣的众多相似之处,与胡文观点不同的是,本章节目的在于从人物神话原型角度更好地印证《蝇王》所揭示的主题。第三部分用弗洛伊德的梦境理论分析了小说中两个小家伙(littluns)在荒岛上的恶梦,揭示了次要人物阴暗的心理,更好的挖掘了小说的主题。第四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前人研究《蝇王》性恶论的基础上结合以上章节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这一主题。一方面,以杰克和罗格为首的一帮男孩到小说最后完全受死亡本能或阴影控制,他们内心的狄奥尼索斯完全迸发出来,成为一帮野兽,小岛沦为恶的海洋;另一方面,在小说发展过程中,正面人物拉尔夫和猪仔也时时受到死亡本能或阴影控制,下意识中便靠近了他们身上的狄奥尼索斯。戈尔丁似乎在告诉世人每个人心中都潜藏着死亡本能或阴影,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狄奥尼索斯,当社会规范与文明慢慢消失殆尽,人类内心的黑暗便会浮出水面。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蝇王》悲观的表象之下蕴含的希望和乐观因素,戈尔丁一方面展现了人性的邪恶,但更重要的是为世人敲响警钟,预示同邪恶作斗争的必要。本部分也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一方面,在小说发展过程中,杰克和罗格也时时受到自我和人格面具控制,也表现了彭透斯品质,这说明了如果给予他们适当引导,他们有被救赎的希望;另一方面小说正面人物拉尔夫,猪仔,西蒙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品质更进一步增加了小说中的乐观主义因素,尤其是戈尔丁对西蒙这一基督形象的刻画,客观上传达出一种基督教的精神,这表明他对人类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第五章为结论部分。本论文以人物多角度分析为基础,提出了《蝇王》主题的双重性。一方面进一步印证了小说“人性恶”这一主题,另一方面挖掘了小说所蕴含的积极因素,加深了对《蝇王》的深层次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