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基于对古今文献的数据挖掘,掌握血管性痴呆在中医诊疗方面的基本情况,提取血管性痴呆的主要病位及病因,针对其中最主要的中医证候,综合评价方氏头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初步为今后更深层次研究及推广这一临床治疗方法奠定基础。 【研究方法】 古代文献研究采用文献调研法,将《中华医典》(光盘版)中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记录古代治疗痴呆的针刺穴位、中药使用情况,现代文献研究采用检索式检索方法,在中国知网信息库中搜集文献,纳入后统计辨证分型及证候要素的频数分布情况;临床研究将70例血管性痴呆(肾精亏虚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方氏头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六味地黄丸,统计分析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长谷川式简易智能量表(HDS)、日常生活功能水平量表(ADL)和血管性痴呆中医辨证量表(SDSVD)量表积分变化,并且做出疗效评价。 【研究结果】 1.古籍穴位分布:调研的古籍中记载的治疗痴呆的穴位中,共计有22个穴位,百会穴出现频次居于首位,且该穴位于头部,从这些穴位的经络归属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肾经的穴位最多。 2.古籍中药方剂:调研的古籍中记载可以治疗痴呆的中药58种,以益肾填精药物出现次数居多。 3.证候分布:纳入后参与调研的89篇文献中,出现了31个中医证候,肾精亏虚出现频次居首位;证候要素整理结果显示,肾为最为核心的病位因素。 4.治疗组与对照组MMSE、HDS、ADL量表积分,经过t检验,治疗前与治疗后组内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值,经过t检验,两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认知功能和执行功能方面均有疗效,治疗组疗效更优;SDSVD量表治疗前后组内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值,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法对中医症状均有疗效,且疗效相当。 【结论】 1.从百会穴的研究程度可以看出,古代人就非常认可针刺头部穴位可以治疗痴呆的疗效,另外从肾经是治疗也是古人的重要思路。 2.从古代与现代对该病的文献的研究侧重可以推测,古人认为的该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与现代人基本一致,都认为肾精亏虚型是该病最主要的中医证候,因此我们选择此证候更具有代表性。 3.方氏头针对于血管性痴呆(肾精亏虚型)的疗效显著,在做好基础治疗,预防血管性痴呆的一些危险因素的同时,可以采用这一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疼痛较轻以及无毒副作用的方法作为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