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鲍勃·迪伦(1941-),是美国摇滚艺术家、创作型歌手,也是美国当代诗人。2016年,迪伦因“为美国民歌传统注入了新的诗意表达”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作为诺奖得主,迪伦与西方文学传统维系着深厚的“互文性”情结,其诗歌创造深深扎根于此传统,这在其诺奖致辞中得到有力地佐证。迪伦在2016年12月10日发表的获奖致辞中通过例数诸多经典文学作品,对他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借鉴的文学元素给予了全面的描述,更以大篇幅讲述他对《白鲸》《西线无战事》以及《奥德赛》的感悟,首次坦陈这些作品对他本人诗歌创作的影响。迪伦的获奖致辞不仅有力证明了上述三部经典文学作品在其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也为迪伦学者和文学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导向。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这一术语强调文本的二重性,即一个文本中含有另一个文本。互文理论的运行机制在于文本之间的转换与移植。哈罗德·布鲁姆从心理维度对互文性进行了新的阐释。他认为新诗人要成为强者诗人必须通过误读的方式重写前辈的作品。迪伦精通于文本交织的游戏,像海绵一样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向文学前辈汲取素材并对其进行变形、新定向以及新阐释,这就为本论文运用互文理论研究迪伦的诗歌提供了立足点。本论文以迪伦获奖致辞为指导,并运用克里斯蒂娃及布鲁姆关于互文理论的基本阐释,探究迪伦诗歌以何种方式与《白鲸》《西线无战事》《奥德赛》形成了互文性,又以何种方式对其进行了创造性叛逆。本论文共包括五部分:前言主要评介迪伦的艺术生涯、其诗歌意义,并概览式地展现西方文学传统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此外,该部分系统总结并分析了自20世纪60年代始国内外迪伦诗歌研究成果。另外,该部分提出了本文的支撑理论并作评介。第一章具体探讨迪伦诗歌对《白鲸》中“亚哈式”悲剧及“伊希米尔式”救赎主题的继承与偏离、对故事情节的模仿与颠覆以及对“棺材”意象的改写。第二章着重论述迪伦诗歌对《西线无战事》中叙事技巧的模仿与偏离、“保罗回家”桥段的改编以及战争意象的重写。第三章聚焦于《奥德赛》与迪伦诗歌的互文性,探究迪伦诗歌对史诗中“寻家”母题的偏离、对归家路途中“引路人”和“阻路人”的改编及其诗歌对史诗中吟诵传统及口头程式的承继与超越。本文最后一部分为结语。互文性理论帮助我们了解新诗人摆脱前辈作家影响焦虑的方式。通过对迪伦诗歌的互文性研究,本文发现,迪伦诗歌在主题、情节、意象、叙事策略及人物方面与上述三部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了对话。同时,迪伦对借用的材料进行了创造性修正。对迪伦诗歌互文性的个案研究,有助于管窥其诗歌创作对西方文学传统的传承与革新。鲍勃·迪伦对于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贡献与其说是“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注入了新的诗意表达”毋庸说是他在传统与创新之间保持了完美的平衡,为西方文学传统注入了新的诗意表达,继而改变了文学经典的内涵,书写了独特的诗意想象。